在開展跨越發展先鋒行動中,我州以富民強州為目標,把創建“四個先鋒”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 引導廣大黨員著力創建“發展先鋒、服務先鋒、和諧先鋒、雪域先鋒”,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迪慶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堅強戰斗堡壘。 圍繞“四個家園”建設,實施發展先鋒 按照州委提出的“四州戰略”和“四個家園”建設目標,細化目標責任,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培育支柱產業,讓黨組織和黨員在發展中發揮先鋒帶動作用。針對不同領域、行業特點,設計不同的活動載體。在農村,開展“三建三帶三創”藏區農村基層黨建工程,在建組織、建隊伍、建陣地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突出提高黨員隊伍素質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兩個重點,注重農村黨員“三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強化對黨員群眾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實現“三個百分之八十”目標:45周歲以下的黨員都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其中80%以上有致富項目。有致富項目的黨員都與一戶以上農戶聯系結對,其中80%以上能幫助聯系戶落實致富項目。80%以上的村有一定規模的村級集體經濟和示范基地。繼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五年規劃,力求到2015年底,實現基礎較好的村集體經濟有新發展,基礎較差的村集體經濟有新起色,全州60%以上的村達到3萬元以上,10%以上的村達到5萬元以上,基本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抓好9個州級村級集體經濟示范點建設,并通過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為全面壯大集體經濟建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為進一步深入推進“三建三帶三創”農村黨建工程找準了切入點和結合點。 以“一點一站一中心”建設為切入點,實施服務先鋒 大力推動為民服務“一點一站一中心”的建設,在縣級成立便民服務中心,鄉鎮設立便民服務站,村逐步設便民服務點,為群眾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在整合服務資源、擴大服務范圍、規范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上下功夫。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把為民服務辦實事作為評星授旗的重要標準和黨員承諾的重要依據,將為民服務落到實處。 創新社會管理舉措,創和諧先鋒 進一步貫徹落實好《迪慶藏族自治州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做好政策法規和宗教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寺院工作,不斷強化“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建立“三聯三包三住”制度,即:州縣鄉三級黨組織聯系重點寺院、重點人物、重點村社,包村、包寺、包人,住寺、住村、住戶,把各項責任和穩定工作落到實處。建立“三走三會三談”制度,各級黨員領導干部主動與高僧大德交朋友,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問題,在藏民居住區和寺院開展走進寺院、走進僧尼、走進信教群眾活動,召開座談會、情況通報會、政策宣講會,談黨的惠民政策、談民族宗教政策、談達賴集團反動本質,通過近距離接觸,摸清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把影響穩定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社區化管理體制,將全州寺院、僧人納入社區化管理,把解決寺院通路、通電、通水和修繕等問題納入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現黨報、黨刊、廣播、電視進村寺,做到所有僧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0歲以上老僧人享受城市低保,并適時組織僧人進行體檢。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把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的各項政策體現在僧尼身上,切實解決寺院僧尼的實際困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廣大僧尼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提升基層黨建水平,創雪域先鋒 結合藏區實際,不斷拓展延伸黨組織覆蓋面,將全州188個村(社區)黨支部全部改設為黨總支,有10人以上黨員的村民小組新設立了779個黨支部。消除了87個黨員空白村民小組,實現了黨員的全覆蓋,實現了村委會干部90% 以上、村民小組長95 %是黨員和無黨員空白村民小組的目標,使黨組織覆蓋到每個村寨。同時,針對迪慶藏區實際,實行村黨總支書記專職化,從國家機關選派優秀公務員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對選派的村黨總支書記給予副科級實職待遇,激發廣大年輕干部在農村干事創業的激情。各級黨組織在多民族雜居、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維穩任務重的村組重點抓實黨員承諾活動,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緊緊圍繞履行崗位職責、維護穩定、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作出內容具體而又便于操作的承諾,使黨員真正成為宣傳政策的明白人、發展致富的領路人、維護穩定的帶頭人、民族團結的維護人、落實惠民政策的執行人。(余麗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