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保障。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我國憲法;2010年3月選舉法修改,明確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到2010年底,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進程。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轉發《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60項改革任務,到今年上半年,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基層群眾自治健康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基層民主自治體系日趨完善。2010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改,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到了實處。 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熱情高漲。為進一步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我國確立了以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的思路,2008年頒布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各級人大“開門立法”、政府部門召開公共事務聽證會成為常態,“三公經費”逐步公開,“網絡問政”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以充分保障,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的當家作主。 政府運行快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先后于2003年和2008年集中進行了兩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經過5次清理,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183項。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建設,讓“民告官”成為現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讓政府逐漸適應在老百姓的監督下工作;領導干部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給權力戴上了“緊箍咒”。2006年公務員法實施以來,全國有超過24萬人通過競爭上崗走上了領導崗位,目前中央機關公開遴選公務員已由“試水”階段轉入正式實施階段。(人民日報 黃慶暢) 基層群眾自治:“三委”并行(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 “以前是群眾怕村干部干事,現在是怕村干部不干事”。這是浙江武義縣白洋街道后陳村村民的真實感受。 后陳村位于城鄉結合部。過去,由于村務管理不透明,重大決策不民主,一度造成村內矛盾重重,干群關系緊張,村民上訪不斷。2004年6月18日,后陳村在海選村委會的基礎上,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村級民主監督組織,由群眾選舉產生村務監督委員會,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稱為“三委會”。村務監督特別是村級財務監督由監委會負責。 隨著監委會的成立,后陳村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村固定收入逐年增加,而且村干部連續8年實現“零違紀”,村民連續8年實現“零上訪”。村監委會成立至今,村兩委已經順利完成了3次換屆。最近的一次換屆,村兩委成員一個沒動,全部高票當選,一次通過。 目前,浙江省3萬多個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實現了村級監督組織“全覆蓋”。2010年,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制度創新被寫進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在全國推行。 點評:基層群眾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直接體現,是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它通過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民主和以居民自治為核心的城市基層民主,將人民民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一村一地的摸索試驗,到全國范圍的推廣實施,以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代表的基層民主建設已經在我國遍地開花,每年的村(居)委會“海選”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特殊風景。而隨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日益成熟和規范。今天,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人民網) 信息公開從“三公經費”切入(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 公開信息是政府的義務,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是公民的權利。本著這樣的想法,廣東東莞市民梁杰將該市社保局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索要社保詳細賬單未果。 梁杰的底氣,來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開,是我國政務公開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各項工作內容及進程都會及時公開,公民可以通過特定途徑,如政務公開欄、政務公開網絡等進行查詢、監督。 “三公經費”公開,無疑是近年來老百姓最為關切的話題,也是政務公開的重要內容。2011年4月24日,科技部在財政撥款支出說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經費”預算。此后,中央各部委紛紛效仿。 點評:“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公開范圍逐漸擴大,公開載體更加豐富。以信息公開為重點的政務公開,實現了政府更為直接地面對公眾,公眾更為清晰地了解政府的目標,不但讓老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以落實,也使建設“陽光政府”、“廉潔政府”、“高效政府”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網) 轉變政府職能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突破(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 過去,辦理項目開工手續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現在縮短到100天以內就可以完全辦結。海南省設立了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推行行政審批“三集中”(審批事項、審批權力、審批人員)的改革,行政審批的效率明顯提高。 姚云亭是海南省楊浦開發區某工程項目的負責人,多年從事工程項目的報批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在項目報批的過程中,“再也不必拿著一堆報批材料,今天去這個局、明天再去那個廳,需要在省一級審批的,直接把材料交到政務中心的窗口就行了,時間能節省一半。”姚云亭說。 自2008年以來,海南省在各廳局設立專門的行政審批辦公室,將原來分散在各分管領導和業務處室的審批權力全部向該辦公室集中,行政審批辦公室及其工作人員成建制進駐中心,辦公室主任就是首席代表。由此,將所有的審批要素集中于政務服務中心,成功解決了以往審批“久拖不決”的現象。 通過改革,34個政府部門的1240項行政審批事項先后進駐中心,中心還對每個審批項目編制辦事指南,制訂示范文本。 點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繼續和深入,其根本在于,突破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突破部門既得利益的束縛,增強改革大局的意識;突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縛,增強服務為先的意識。 近10年來,國務院部門經過5次清理,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183項,占原有總數的60.6%;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級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6986項,占原有總數的68.2%。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經成為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突破口。(人民網) 公務員管理機制日益規范(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 今年是我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第十九個年頭,《公務員法》正式實施也已經6年了。 以《公務員法》為基礎,我國已制定頒布了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出臺了公務員職務與級別、錄用、考核、獎勵、培訓、調任、辭退、申訴等18個配套法規及9部專項處分規章。 在進入機制方面,堅持凡進必考,依法、科學、公平考錄。2003年以來,全國共考試錄用123萬名公務員,2011年錄用人數達到17萬人。目前,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均從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考錄,并建立健全從村(居)黨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和工人、農民等基層一線人員中考錄公務員制度。 在選任機制方面,大力推行競爭性選拔方式。《公務員法》實施以來全國有超過24萬人通過競爭上崗走上了領導崗位,還開展了公開遴選公務員試點。 在激勵機制方面,堅持定期獎勵和及時獎勵相結合。《公務員法》實施以來全國共對255萬人次進行了嘉獎、對59萬人次記了三等功、對5萬人次記了二等功和一等功。 在退出機制方面,進一步規范和暢通了公務員隊伍的“出口”,通過調出、退休、辭去公職、辭退、開除等方式,一大批公務員退出了公務員隊伍。 點評: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公務員法》正式實施的6年來,中國特色公務員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公務員管理機制日益健全,公務員的素質、能力和作風建設全面加強,公務員制度法制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推進。實踐證明:公務員制度從我國國情出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適應,充分體現和反映了我國政治體制的特點和要求,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