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國家資本主義”之名,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國家資本主義”論者看來,中國市場從屬于政府,國有企業離不開國家政權的扶持,即使民營企業也高度依賴政府,因而可以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標準樣式。他們將中國眾多的國有全資公司、國有控股或參股公司作為國家資本主義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實際上是混淆了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區別。 中外經濟學主流理論認為,資本主義是指生產資料主要屬于資本家所有的一種基本經濟制度,而社會主義是指生產資料主要屬于社會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集體所有和合作所有的一種基本經濟制度。盡管當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均存在多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成分,但決定和界定某個社會的經濟性質取決于哪種所有制占主體地位。 現在,《經濟學家》雜志的文章一反中外主流經濟學的理性共識,熱炒“國家資本主義”,把全球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經濟調節方式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混淆在一起,在學理上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是,在市場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國家在關鍵的市場領域和市場環節保持足夠的控制力和調節能力。這與西方壟斷資本控制國民經濟和整個國家、國家予以總體協助和支持的經濟模式有著實質性的差異。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其特點是堅持獨立自主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遵循國際經濟規則和國際慣例來實行內外開放和國內外市場競爭。這種制度和機制具有世界共性和國別特性,是符合人類社會進步方向的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其歷史作用與巨大成效不是西方輿論用“國家資本主義”就可以抹煞的。(程恩富 侯為民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