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縣更名慶典十周年系列報道之四 一項項社保政策織就完善“安全網”,一個個惠民工程改善了群眾的生活……2002年,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10年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香格里拉縣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民心工程。是各族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看病方便了、讀書容易了、養老保障了……日子越過越幸福。為香格里拉縣的民生工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廣闊的雪域高原,廣大的農牧民享受著眾多強農惠民政策。60歲以上的農民有高齡補貼,70歲以上的農村困難黨員,有補助;農民生病,有新農合支援;孩子上學,有高原牧民子女生活補助;產業扶持、良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政策給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耙郧胺N糧食不夠吃不說,還要交稅,現在“一折通”上還有糧食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機補貼等惠民富民政策”香格里拉縣建塘鎮紅坡村扎史老人一邊說,一邊打開了“一折通”。從為農民減輕負擔入手,香格里拉縣全面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民零稅、零費、零負擔。僅2011年,累計發放各項惠農補助資金約1.6億元。 藏區一號惠民工程教育——迪慶州集中辦學啟動以來,香格里拉縣掀起了該縣教育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力度最強、投入最大的教育綜合改革攻堅戰:先后投入1.7億元項目資金進行優化整合,把全縣原有的8所中學(含開發區中學)優化整合為3所,讓6000多名初中學生歸并到縣城就讀;原有的307所小學整合為17所,使12947名小學生集中到各鄉鎮中心完小學習,形成了規模辦學的新格局。集中辦學為校舍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全縣范圍累計完成了總建筑面積為27545平方米校舍建設工程;全方位、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教改建設項目累計投入了1.6399億元資金,累計獲得愛心捐資建校資金710.2萬元;共補充完善了新建學校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設施計92處(棟),改擴建學校17所,使用捐資建校舍面積達13837平方米。與此同時,以高原農牧民生活補貼為主,香格里拉縣通過在全縣范圍內累計籌措到貧困學生救助資金182.3萬元,使5900余名貧困學生得到幫助,保障了貧困兒童如期完成學業。在優美的環境中香格里拉縣無論城鄉學生都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香格里拉縣教育實現了“從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為香格里拉縣的明天托起了希望的太陽。 醫療衛生事業涉及千家萬戶,關系群眾根本利益。解放前,香格里拉縣無西醫,境內在金沙江流域一帶,以祖傳民間老中醫為主開展疾病診治,在藏區以藏醫為主開展疾病診治。全縣各族群眾看病就醫相當困難,基本上處于有病不能醫治、聽天由命的狀態。近年來,香格里拉縣衛生基礎和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從弱到強、從無到有”的跨越,醫療衛生資源持續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服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有14個醫療衛生單位、52個村衛生室、203個農家衛生室,平均千人擁有病床0.7張,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農村衛生保健網絡。同時,香格里拉縣還通過開展醫學人才培養,技術引進和互利協作等形式,使全縣整體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了農村老百姓看小病不出村、看大病不出縣,人人看得起病的目標。1997年起,在小中甸鎮、虎跳峽鎮、金江鎮、尼西鄉等鄉鎮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以來,全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得到極大緩解。2011年,全縣參加新農合農民達114673人、參合率達99.0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形成了覆蓋全縣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同時,建立合作辦醫機制,把優質醫療資源的服務延伸到基層,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0年,對于香格里拉縣84戶住房困難的居民來說,是夢想成真的一年,春節前他們搬離了木板房、藏式危房甚至是簡易窩棚,住進了水電配套齊全的廉租住房,為居所困的他們可以在新家過春節了。正是有了香格里拉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幫助,圓了他們的住房夢。據了解,香格里拉縣自2007年啟動廉租房建設以來,按“政府主導、企業操作”的原則,先后完成一期、二期廉租房建設任務。 扶貧解困、百姓安居、道路暢通、環境治理等民生工程,都全面完成了目標任務。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近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843人。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和文化惠農補貼,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6.7%。據統計,去年香格里拉縣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18123萬元,比上年增加872萬元,增長5.05%。截至目前,各類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5萬人,符合低保條件的城鄉居民全部實現應保盡保。城鄉低保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優撫對象待遇逐步提高?!皼]想到當了一輩子農民,到老了還能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樣,按月領取養老金。”許多香格里拉群眾談及對新農保的感受時,滿懷感激與喜悅。 香格里拉縣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資金逐年增多,“民生陽光”普照雪域高原各族群眾。截至2011年末,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78元,是2002年的 3.5 倍,年均增長 14.7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21402萬元,是2002年的6倍多…… 一個個民生指標、一幅幅民生圖景,體現在百姓的笑容里、口碑中,映照著萬家燈火,溫暖人心。(和金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