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媒體云南迪慶采訪側記 “民族情,群山綠,俯拾皆是。”離開云南迪慶香格里拉時,菲律賓《世界日報》記者范宗鼎記錄下這樣的心情。與他同行的5家海外華文媒體記者,同樣依依不舍地告別“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7月13日至16日,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組織海外華文媒體和中央媒體走進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采訪云南藏胞的新農村和企業建設、藏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感受云南藏區日新月異的變化。4天來,他們在藏區收獲了驚喜、感動,也有遺憾、留戀…… 驚喜:藏族同胞的生活比想象還要好 房檐窗框繪著綺麗細致的圖樣,雕花繁復的藏式家具上擺放著現代電器,二樓陽臺上滿滿摞著的玉米,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如同金子般耀目。 香格里拉縣尼西鄉幸福村藏民謝超美麗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家,“謀殺”了海外華文媒體記者的不少“菲林”。 “香格里拉”一詞在迪慶中甸的藏語中,有“心中的日月”之意。2001年12月,中甸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謝超家里祖孫三代共6口人。他從鐵路扳道工的崗位上退休后,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因為來香格里拉的游客越來越多,兒子也買了一輛車專門運送游客。謝超告訴記者,算上各種對藏民的補貼,一年家庭總收入約8萬余元,這個生活水平在當地算中等。 聽到這個數字,比利時《華商時報》社長羅玉宏不僅脫口而出:“這比一些內陸城市的水平都不算低。” 知道有客人來,謝超12歲的孫子扎史七林和9歲的孫女央金拉姆特意換上民族盛裝迎接。兩個孩子現在都享受免費上學的補貼。他們和家人說藏語,和記者說漢語,在兩種語言間“轉換自如”。 羅玉宏說,雖然以前也從一些報道中得知藏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親眼所見比想象還要好。 感動:每個和藏族同胞互動的瞬間 “獨克宗古城四方街廣場,晚9時30分,剛剛入夜,藏族姑娘清澈的歌聲浸透了每個人的身體。裹著少數民族衣裙的少女,穿著牛仔褲的漢族大學生,一同踏著藏族民謠的步點,舞動星空”。 這場偶遇成為范宗鼎4天來最感動的一幕。他找路邊餐廳要了紙筆,趴在柜臺上寫下了這段文字。 像這樣打動心靈的場景,藏區實在是太多。央金拉姆在送別記者一行時,跳了一支藏族舞蹈。她說自己的理想是當老師:“我的老師是漢族人,對我們很好”。 在采訪點下車,人剛落地就有潔白的哈達獻上;座談餐敘時,藏族同胞載歌載舞,常讓記者們感慨自己“才藝欠佳”。但大家很快融入環境中,與藏胞們一起大口喝青稞酒,手拉手跳起舞,大聲呼喚:“呀雄,呀雄,呀呀雄。”(藏語好之意)。 范宗鼎告訴記者,去年他參加過統促會組織的西藏采訪團,當時就非常震撼。如果明年還有機會,希望還能到藏區采訪。他說:“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藏族同胞的熱情和豪邁都深深吸引和感染著我。” 遺憾:沒采訪到回歸故里的藏族“愚公” 在巴拉格宗大峽谷的采訪中,記者們常常聽到當地的政府干部和村民提起一個名字斯那定珠。 巴拉格宗大峽谷是迪慶藏區的知名景點。斯那定珠,一個從大山深處走出的藏族漢子,在外發家又回歸故里。他用了10余年的時間對巴拉格宗景區投資開發建設,修起了連接外界的柏油路,也打通了沿途村莊的致富之路。 “斯那定珠的故事堪稱傳奇。”羅玉宏說,這次很遺憾沒能采訪到他,這個“藏族愚公”的故事一定能激勵海外華人對藏區的關注和投資,希望還有機會來藏區補上。 看到巴拉格宗大峽谷山青水綠,藏民們做起包車、租馬、租民族服裝、賣旅游商品等各種生意,葡萄牙《葡新報/華周刊》社長馬麗梅非常有感觸。 “保護原生態不等于落后閉塞,巴拉格宗的開發就是成功案例。”馬麗梅特別買了收錄《回歸巴拉格宗》一歌的當地藏族歌手專輯。“讓歌聲傳遞出他們的心聲,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定都非常喜歡。” 希冀:做藏區真實生活的海外“傳聲筒” 《迪慶日報》是迪慶的唯一一家漢文和藏文報紙。在和《迪慶日報》報社互動的過程中,美國《僑報》副總編輯盧仲維特別關注迪慶日報的網站新聞,“現在是網絡時代,海外華人也能從香格里拉網中了解到迪慶的日常動態”。 通過實地走訪藏區,也讓媒體團對如何宣傳中國藏區政策的方式進行了探索,并思考海外華文媒體的責任。 法國《華人街》報記者魯佳告訴記者,法國一些媒體對藏區的報道非常片面,往往照搬達賴喇嘛的一些不實言論,因此一些法國民眾也常有“藏族宗教文化被湮沒”的誤解。 羅玉宏表示,海外華文媒體要做藏區真實生活的海外“傳聲筒”,通過華人社區的影響力鼓勵更多的海外民眾到藏區走走、看看,通過民間交流等多種渠道,讓中國關于藏區的脫貧、生態保護和文化政策更為外界所知。 “回菲律賓后,我打算做一兩個版的專題報道,用自己的所聞所見展現藏民的真實生活,并且大力宣傳迪慶的旅游生態文化資源。”范宗鼎說。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