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維西縣拉河柱村糯山藥協會 ●楊洪程 剛下過幾場大雨,維西縣城到永春鄉拉河柱村麻迪村民小組的簡易公路坎坷、泥濘。8月6日上午,當車駛進拉河柱村麻迪村民小組時,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田埂上的糯山藥苗長得綠油油,一片連著一片。糯山藥下的百合花開得正嬌艷。拉河柱村糯山藥協會會員們在糯山藥基地里忙得不亦樂乎,金燦燦的陽光照在他們身上,笑意寫在臉上,幸福寫在臉上。 在糯山藥基地,記者采訪了拉河柱村糯山藥協會會員、麻迪村民小組共產黨員和繼越。他說:“這幾年,我家的收入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去年我家挖了32米長、0.5米寬的一塊地種糯山藥,收入2萬多元,加上百合收入,全年經濟收入達3萬多元。看糯山藥和百合的長勢,今年的經濟收入估計能突破4萬元。” 和繼越家的收入在拉河柱村糯山藥種植協會會員中處在中等水平,會員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已經占到協會會員的30%以上,最低的年收入也在6000元以上。 據了解,拉河柱村糯山藥基地主要集中在該村麻迪、色嗎底、老鴉樹、香樟箐4個村民小組。目前,拉河柱村糯山藥種植面積已達到360多畝,協會會員達到240多戶、1000多人。 “田埂經濟,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提高了經濟效益,是一條土地集約利用的好路子。”麻迪村民小組組長、共產黨員、糯山藥協會會員和志軍在談到糯山藥基地建設時不無自豪地說:“過去,我們村的糯山藥只是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一家人一年也就收上30來斤,除自己吃外,一年也只能賣幾百元錢。” 拉河柱村的糯山藥品質好、口感好、營養豐富、適銷對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種植技術落后,產量低、效益差,形不成規模。在維西縣科協的大力支持下,拉河柱村成立了糯山藥種植協會,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糯山藥產業。一塊地有了兩份收成,農田田埂用石塊壘起來后種下了糯山藥,過去閑置的田埂被利用起來了,農田里有的種上玉米,玉米下還套種白菜,有的種上了百合。縣科協等部門組織糯山藥協會會員進行技術攻關,先后完成了糯山藥高穩產技術、百合高穩產技術和農作物間種技術培訓、推廣任務,每個會員都掌握了糯山藥、百合高穩產種植技術,為大力發展糯山藥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拉河柱村委會主任和正武說:“糯山藥、百合收入已經占到拉河柱村糯山藥協會經濟總收入的70%以上,糯山藥生產已初具規模,種植面積已達360多畝。去年,協會糯山藥總產值達到480多萬元。” 維西縣糯山藥已逐步成為地方品牌,價格一路上揚,產品供不應求。在香格里拉、麗江等地也成為搶手貨。去年年底,在維西縣城市場上糯山藥每市斤售價6至8元;經過包裝的糯山藥產品在昆明市售價每市斤達12元,在上海到14元。維西縣碧羅雪山公司依靠科技研究生產出了糯山藥系列產品,提高了糯山藥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推動了糯山藥產業持續發展。 一花帶來百花香,萬紫千紅春滿園。拉河柱村糯山藥種植協會的成功實踐是無聲的動員令,維西縣康普鄉、維登鄉、中路鄉等鄉鎮積極發展糯山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到2011年底,全縣糯山藥種植面積已經突破1200畝,成為維西縣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