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等部門聯合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過去一年間,全國超過6000萬網民因網絡詐騙損失300多億元。業內人士表示,網絡詐騙金額正逐年上升,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采取措施加以遏止,解決制約中國網絡零售業的這一突出問題。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1.94億人。截至2012年6月底,過去一年間,在有網購經歷的網民中,31.8%的網民曾直接遭遇詐騙網站,網購遇騙網民的規模達到6169萬。保守估算,每年因詐騙網站給網民造成的損失不低于308億元。 國內知名電子商務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柴躍廷表示,目前,我國網絡零售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而網站可信驗證行業正處于成長階段。呈現著“參與主體眾多、服務種類多樣、市場競爭激烈、國家標準缺失”等特點。 采訪中記者發現,網絡詐騙實施過程中,假貨泛濫和虛假宣傳是網絡詐騙主要表現,他們通過低價誘騙網民上鉤。 伎倆一、詐騙網站借助搜索引擎,讓其網站排在推廣鏈接前列,并制造大量同樣模板網站輪番推廣;伎倆二、不同網站聯系方式都一樣,通常只留有一個手機號、QQ號或400免費電話號碼。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信息;伎倆三、詐騙者通常模仿市場上熱門名站建立仿冒網站,頁面幾乎以假亂真。 負責從事六年網絡詐騙案件偵辦工作的吉林省公安廳刑偵局民警肖楠表示,2010年以來這類案件明顯增多。 “這些詐騙網站根本沒有在工商部門注冊,他們利用境外服務器隨便建立網站。看似合法公司,通信信息除了QQ就是虛擬網絡電話,無法確定其具體據點。”肖楠說。 長春市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鐘萍認為,正是由于詐騙網站的隱蔽性,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難以找到,求償權難以實現,侵權證據難掌握。 多位專家表示,我國亟待建立一個覆蓋廣泛的互聯網可信驗證服務體系,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網站可信識別服務。 柴躍廷說,除政府監管及第三方信息驗證的事前防御外,對互聯網的安全及信用保障還需要事后的法律救濟這一屏障,為互聯網侵權的法律救濟奠定堅實的基礎。(中新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