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馬英九提出了設立兩岸辦事處的構想,表示應放寬陸生入臺與陸資入臺的限制,并承諾要“全盤翻修”已經不合時宜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連串積極表態,似乎表明國民黨將全面檢討過去4年兩岸政策“縮手縮腳”的弊病。不過,也有不少人基于過去的經驗,質疑這些表態最終能否兌現? 壓力下的表態 在馬英九的上一任期,兩岸兩會恢復了中斷9年之久的制度性協商,但在往后的交流活動中,臺灣當局的表現可以用“一手開放,一手嚴防”來形容。戒備心理很多時候直接影響到了交流成果,如陸生入臺,本來是為解決臺灣高校招生難而開,但歧視性限制讓許多大陸學生望而卻步。 大陸學生在臺灣就讀沒健保(醫保),不能打工,不能助教,沒有獎學金等“三限六不”政策,其苛刻程度被臺灣媒體形容為“舉世罕見”。新近公布的招生結果顯示,臺灣高校今年招收大陸碩博研究生的缺額率超過四成。 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8月15日表示應檢討陸生入臺政策,其實是就民進黨“立委” 吳秉叡提案把陸生納入健保一事做出的回應。當初民進黨激烈反對陸生入臺,今天馬英九卻在民進黨的壓力(事后被定調為個人“躁進”行為)之下,檢討對陸生的“不人道”,整件事耐人尋味。 16日馬英九又提出,1992年訂立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 迄今沒有太多更動,“確實需要配合現在時空環境”全盤翻修。不過,這也是回應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等人前一天的請愿,要求全面檢討兩岸條例等現有法規,以擴大兩岸交流。 包括大陸游客赴臺游、個人游等,實際上也都經歷了業界先提出批評,當局再簡化手續、降低保證金的松綁過程。有臺灣媒體直言,馬英九近期因油電雙漲、證所稅等一系列內政遭致民怨,加大兩岸開放力度,可能成為他挽回頹勢的試探之舉。 裹著小腳開放 陸資入臺政策同樣飽受島內工商界批評。截至今年3月,臺灣已向大陸開放了161項產業,其中多數產業急需資金活水,像臺灣的重頭行業面板業、晶片業等連年虧損,已走到存亡的十字路口。島內5家主要晶片企業5年虧損累計達3700億元新臺幣。而臺灣開放陸資入島3年,僅吸引到陸資1.5億美元(約45億元新臺幣)。 癥結仍在“限制”二字。一些限制可以理解,比如怕陸資炒高房價,所以不允許其進入房地產業。更多的則是不合情理,今年3月,被視為力度最大的一波開放,仍提出陸資進入某些產業“須經專案小組審查”、“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不能擔任或指派經理人等,被臺灣媒體形容為裹著小腳的“鳥籠式”開放。 “這種規定除非陸資頭殼壞掉了才會來投資。”以敢言著稱的臺灣“內政部長”李鴻源舉例說,臺灣有一項規定,可向大陸采購物品,但不能向陸資在臺投資的公司采購。“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李鴻源說,由于層層設限或缺乏配套措施,很多產業陸資“根本進不來”。 陸生和陸資兩項政策在島內會引發爭議,主要是因為損害了島內教育界和工商界的切身利益。在臺灣大有必要與大陸合作的領域,臺灣當局尚且顧慮重重,其他領域的狀況不難想見。比如大陸一直希望促成的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就遲遲得不到臺灣的回應。 臺灣能否克服心障 “門打開,阮顧厝(一起來護家)”,這是臺灣“陸委會”招牌式的口號。2010年臺北舉行的兩會會談上,封面印著這句口號和門神圖樣的宣傳冊,被分發到所有與會者手中,冊子的重點內容,除了說明兩岸交流對臺灣的益處,還有臺灣如何在兩岸交流中守住“尊嚴”和“門戶”。 兩岸關系就是這么微妙。經歷了幾十年對峙之后,兩岸終于“相逢一笑泯恩仇”,但面對熱情伸手的大陸,臺灣根深蒂固的抵抗甚至恐懼情緒總是不自覺地流露。比如質疑大陸學生可能會是間諜,大陸游客會跳機成“黑人”,大陸為臺灣水災捐贈的組合屋甲醛會超標,大陸資本入臺會威脅臺灣安全,臺商投資保障協議會讓臺灣變成大陸“殖民地”…… 馬英九上臺后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方針,“不統”被擺在了第一位。他所選取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出身“臺獨基本教義派”的“臺聯黨”,觀察者指出,“陸委會”在迄今為止的兩岸交流中,更多地擔當了“唱白臉”和“剎車皮”的角色。 對大陸一手開放,一手嚴防,正是馬英九對臺灣人民的基本交代,這一策略一直被馬團隊視為最穩妥的選票保障。前4年,馬英九因對民進黨的“抹紅”表現敏感,而被藍營媒體批評為沒魄力、搖擺不定。然則,馬當局過去搖擺不定的兩岸政策中,究竟哪部分出自真心?哪部分源于壓力?在馬英九自稱“沒有連任壓力,只有歷史評價壓力”的第二任期,真能擺脫選票和反對黨的影響,取消加諸在兩岸關系上的不合理限制嗎?馬英九近來這一系列的積極表態,多少讓人感受到了些許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