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國道214線將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30多個村民小組巧妙串聯在一起。沿路村莊的村民憑借公路的便利,或建酒店或開飯莊,每到夜晚,這些村莊燈火通明一派繁華熱鬧。但虎跳峽鎮其余六七十個村民小組卻在虎跳峽的崇山峻嶺中。 虎跳峽鎮金星村四碑子村民小組是典型的陡峭山地,汽車從214國道駛入一旁的小道,在山路上顛簸前行。一路上分布著星星點點的農田,車行將近20多分鐘,才能看到幾戶用簡易的木板搭建而成的簡陋房屋。四碑子六七十戶村民居住集中在一塊偏坡地上,站在山頭往下望,清一色黑褐的木板房層層疊疊。在不多的幾畝土地上種包谷、洋芋,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等補貼、出門打工賺錢成了四碑子村民小組的主要經濟來源。據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幾年前,四碑子村民小組不通路時,如同世外桃源。車路修通后,四碑子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座瓦房,村民也逐漸外出打工,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地理環境因素無疑是制約虎跳峽鎮發展的因素之一。但全鎮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卯著勁、咬緊牙,將公路修到了全鎮107個村民小組,打贏了改善民生的第一場戰役。 “虎跳峽鎮內有漢、彝、 傈僳、納西、藏、白、普米、苗、回9種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雜居區,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82%。山區群眾貧困面大,貧富差距大仍舊是擺在虎跳峽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虎跳峽鎮黨委書記和雨這樣說:“面對這樣的現實,鎮里將107個村民小組掛鉤到全鎮干部頭上,要求每個干部對掛鉤的村民小組負起責任,將心沉下去,把工作做到每個群眾的田間地頭。圍繞生產發展、改善生活拿出切實的措施,并將其掛鉤的成果列入干部考核依據。”和雨還說:“根據實際情況,全鎮還進一步轉變觀念,尋求尋求短、平、快的產業,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培育出一批集體經濟,做大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旅游業五大產業,使群眾的生產生活邁上新臺階。” 白蕓豆的推廣種植是山區群眾致富的好路子。2011年,虎跳峽鎮大力推廣種植白蕓豆以來,全鎮種植面積從76畝增加到3600多畝,畝產最高達400斤,種植戶最高年收入可達8000多元,“白蕓豆成了白銀豆”當地群眾這樣說。今年,虎跳峽鎮在寶山村土官村民小組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21個蔬菜大棚。金秋時節,土官二組的吉學軍家3個蔬菜大棚掛滿了番茄、茄子、辣椒等。以前,彝族群眾頓頓吃洋芋,現在,彝族群眾還將菜拿到市場上出售,有了一定的收入。 學科技、用科技、懂科技,彝族山寨刮起科技風。白蕓豆、蔬菜大棚將成為山區彝族群眾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敲門磚。(和金蓮 楊云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