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百年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1-26 18:27:59

——德欽縣奔子欄鎮達日綜合開發紀實

2011年5月19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的李紀恒同志到達日調研。 (普自林 攝)

清晨,從雪山上升起的太陽溫暖地照耀在德欽縣奔子欄鎮達日色貢通和席龍通兩個移民安置點上,嶄新整齊的農家院落,裊裊升起的炊煙,在柔和的陽光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祥和。

很難想象,這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才實施的項目,到今年11月6日十八大召開前,所有156戶898人搬遷戶全部搬入新居。

這是一項檢驗執政能力的德政工程,既要組織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群眾搬出來,又要千方百計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

這是一項惠及最困難群眾的民生工程,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讓困難群眾盡早脫貧致富。

這是一項還一方水土以綠水青山的生態工程,移民搬出區所有土地全部用于恢復生態,遏制水土流失,造就一片“旱塬綠洲”。

從原居住地到達日新的搬遷安置點,這一步直接跨越了百年。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貧困現狀催生開發萌芽

從奔子欄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宛如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一路前行,難覓綠色蹤跡。透過灰塵彌漫的車窗,基本上每半個小時才能看到絲絲綠意,三三兩兩的幾棟房屋灑落在金沙江畔。當地的老百姓說,在這里,看到樹木,也就看到了村莊。

“太陽谷”,這是江對岸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對這里氣候條件最優美的描述:一年的降雨量不到300毫米,年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降水和蒸發量的比例達到1:10。

缺水,是這里老百姓最明顯的感受。羊拉鄉規吾村是全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在海拔近4000米的幾個村組,村民們天一亮做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趕緊去背水。直到現在,村里好多位村民小組長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也是分水:每天打開鎖著的水井,然后按照每家每人每天分配3至5瓢水,遇到哪家有客人來,村干部們還得動員村里“捐水”……沒辦法,水井里的水到第二天才能積滿。

不用分水的村寨也不能敞開用水,水的質量也令人擔憂,記者曾經到規吾村的一個水源地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水塘里滿是村民們自發接的膠管,水塘里的水已經泛黃,上面還飄著羊糞……

從規吾村頂主村民小組搬遷來的定主告訴記者,他清晰地記得,去年全年才下了7場雨,家里12畝莊稼眼睜睜地看著干死在地里。還不到5月,家里就斷糧了。

種莊稼不行,可在羊拉這里,要出去打工或者在家里干點副業也沒有條件。植被差,林下資源也特別少,找點松茸或蟲草補貼家用,這對羊拉人來說是一種奢望。

從奔子欄鎮葉日村尼舉頂搬遷來的此里頓珠也有同樣的煩惱,海拔高,土地收成不好,再加上地處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近年來更是談不上有什么收成,莊稼還沒成熟,就基本上被野生動物糟蹋了。由于野生動物不斷增多,甚至還不時有黑熊光臨住所,村民們都不敢單獨出門。

吃糧靠救濟、花錢靠救濟,什么時候才能擺脫這種極端貧困的狀態,如何讓全州的扶貧開發取得新的成效?當地的群眾怎么看,怎么想?州委、州政府在思考,德欽縣委、縣政府也在思考。

2012年10月20日,州委書記張登亮在德欽縣奔子欄鎮達日村調研移民綜合開發工作。 (普自林 攝)

2011年12月16日,州長黃政紅一行到德欽縣奔子欄鎮達日村調研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設情況。 (馬建軍 攝)

今年3月,州委書記張登亮驅車數百公里,把奔子欄和羊拉的高寒山區走了個遍,沿途所看到的景象,讓他意識到迪慶扶貧攻堅問題之復雜、之艱巨、之迫切、之刻不容緩——居住分散、扶貧成本高、生存條件惡劣,生產生活水平與州內廣大農村差距日益擴大……

“不解決這部分特殊困難群體的困難,迪慶的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就是口號,全州和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空話。”張登亮書記的話擲地有聲:“羊拉是迪慶扶貧攻堅的硬骨頭,就是要打一場攻堅戰,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先難后易。”

貧困的“癥結”不難找出,但問題解決起來并非易事,它們相互關聯、相互牽制,沒有一件是輕松的。

只有把一連串的數據投射到這些貧困地區上,才能真正理解迪慶扶貧開發的困難,也才能真正體會到所有相關者身在其中的艱辛。

以德欽為例,全縣58000農村人口有83%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其中有90個村民小組11568人居住地海拔超過3000米。其中,羊拉又最為典型。

就地扶貧是多年來迪慶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思路,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則,多年來先后對農村實施了通水、通電、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產業培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大批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可這種模式在羊拉等地成效并不明顯。羊拉全鄉只有6000多人,按照國土面積計算,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2個人。相當數量的村民小組戶數都在20戶以下,不符合基礎設施立項的標準,而且細算下來,僅水、電、路的投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以羊拉鄉仲米、南仁為例,距離鄉政府近100公里,僅修建農村通組公路就需要投入800萬元,每年道路養護成本在30萬元左右,僅養護成本攤在受益群眾頭上差不多都在5000元左右。

關鍵的問題還在于,即使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改善基礎設施,當地的老百姓能脫貧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羊拉,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陷入了年年投入、年年貧困,長期扶貧、重復扶貧、生態惡化的“怪圈”。

面對群眾脫貧致富的企盼,州委、州政府意識到,扶貧開發的經費總量有限,要使極端貧困的這部分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靠原來的就地扶貧、長期投入的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至于出路,張登亮指出:“必須改革,必須突破原有的扶貧開發模式,統籌資源,集中扶貧開發要素,實施集中連片的易地扶貧綜合開發!”

席龍通移民點,安置移民63戶。

色貢通移民點,安置移民93戶。

整合 打開資金籌措突破口

集中連片的易地扶貧綜合開發,怎么打開突破口?資金首先成為工程實施的第一只“攔路虎”。

在羊拉調研期間,張登亮給德欽縣委、縣政府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全縣每年投入的涉農資金數目不少,大數也就在億元左右,但資金的投入都是撒胡椒面式的,把各級投入的涉農資金整合起來,完全能解決建設資金的問題。”

要把資金集中捆綁使用,做起來并不容易。一種扶貧模式的轉變引起了人們的一連串疑慮:“憑什么資金都往達日投,那其他地方怎么辦?”

一時間,德欽縣委、縣政府和達日綜合開發項目指揮部領導成為資金捆綁使用的宣傳員、講解員,大會上講,小會上說,又通過組織人大代表視察、政協委員調研,邀請部門領導到實地察看。縣委、縣政府幾乎每個月都召開專題會議,分解任務,解釋政策,才解開了干部群眾心頭的“疙瘩”。

據統計,達日綜合項目開發共整合投入省、州、縣三級資金9500萬元,涉及部門超過40個。可以說,凡是能爭取到涉農資金的部門,基本都在整合資金的部門名單里。分解整合資金任務后,各部門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向上爭取項目、爭取資金,截至今年10月底,所有建設資金基本到位。

在資金籌措中,有相當一部分需要搬遷戶自籌。曾經有領導提出,搬遷戶都是德欽縣境內最困難的群眾,是否能取消自籌部分。但被州委、州政府和德欽縣委、縣政府否定了。張登亮說,脫貧致富也好,新農村建設也罷,農民都是主體,是主人翁,必須要著力破除群眾“依賴等待、兩手向上”的現象。

在綜合開發中,搬遷戶每棟房屋投入資金18.89萬元,農戶自籌6萬元。面對很多有客人到家都需要鄰居“湊份子”招待的家庭來說,6萬元無疑是一筆“巨資”。

怎么辦?德欽縣委、縣政府和項目指揮部負責人想了很多辦法。一方面,聯系縣信用聯社,用搬遷戶的林改及草改補貼作抵押,一次性貸給搬遷戶每戶3萬元,第一年利息由政府來承擔。另一方面,組織搬遷戶至少每戶一個勞動力來參加項目建設。

據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桂蘭介紹,到工程完成時,每戶務工收入平均都在2萬元左右,像奔子欄的部分搬遷戶,幾乎全家到工地打工,收入不低于8萬元。

搬遷戶魯茸達瓦說:“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生活面貌靠自己來改變,到工地打工,我就再不用為交錢犯愁了。再說,自己的房子自己建,質量上放一百個心。”

美麗新達日 讓移民搬得舒心

背靠在自家大門上,60歲的老阿媽林青卓瑪愜意地曬著太陽。家里人都到地里干活去了,老伴死活也不讓她下地。

在老人的記憶里,像這樣悠閑的日子很少。在羊拉村九頂老家,她家五口之家卻有近20畝地,基本上每天都有干不完的農活。可要遇到“老天爺”不幫忙,還得買糧食吃。

?得知記者的來意,老人把我們迎進了院子。上下兩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散發著剛建成的味道。170多平方米的房子布置得緊湊實用,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

在一旁的指揮部工作人員說,過去在羊拉,要蓋一所像樣的房子差不多要兩代人才能完成,而且傳統的藏式土掌房人畜不分開,上面住人,下面關牲口,采光條件也差,有很多房子外面看著氣派,其實里面空空如也。

“做夢也沒想到能住這么好的房子,這要自家蓋,可能一輩子也蓋不起來。”林青卓瑪一邊領著我們參觀,一邊說:“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房子后面還留著蓋畜圈的地盤。”

從老人開心的笑容里,看得出,老人對這里的居住條件很滿意。也難怪,自嫁到九頂后,林青卓瑪出過最遠的門也就是到過鄉政府,那還是為照顧生病的老伴去的。那一次,林青卓瑪走了4個小時才到村委會,然后又足足坐了5個小時的車才到鄉政府,出來時滿天星斗,到達時已是月上樹梢。

“現在雖說條件好很多了,可出門還是得從西藏芒康縣繞行,到村里的路還沒修好。”老人向記者傾訴:“過去在老家,最怕就是生病了……這下好了,衛生室就在家門口。”

漫步在色貢通、習龍通兩個移民搬遷點,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老百姓不僅住得放心,更住得舒心。

寬敞的文化廣場、整潔的柏油路面、平整的農田、一流的塑膠球場、太陽能路燈,所有電線電纜入地、多功能活動室、集貿市場……可以說,在農村幾乎應該有的公共設施,這里一應俱全,而且建設標準全州一流。為了發展集體經濟,指揮部還一次性建蓋了公共出租房、為每戶搬遷戶栽種了戶均2棵經濟林……

“再過兩天,村里的學前班就要開學了,到時把六歲大的孫子也送去上學……”林青卓瑪有說不完的高興。

“新農村建設不是新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們強化了鄉風文明的制度建設和教育引導。”德欽縣委書記和忠華告訴記者。

針對移民新區群眾精神文化重新起步,社會管理重新組建的實際,德欽縣委、縣政府組織專門力量,與村民共同協商,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適用管用、村民普遍認同的村規民約、黨組織建設、“十星級文明戶評選辦法”、移民安置辦法、土地流轉辦法、產業發展辦法、環境衛生管理等19項管理制度,把村干部依法民主管理、家庭教育子女、孝敬長輩,婦女勤儉持家、講究衛生,僧尼遵規守戒、修行利民,群眾尊老愛幼、團結互助都納入了制度建設的范疇,努力營造家庭和睦、鄰里和善、人際和美、社會和諧的氛圍。

扶上馬、送一程 移民搬得安心

達日綜合開發的156戶搬遷戶是幸福的,無論從長遠的發展謀劃,還是近幾年的生計,黨委政府都替他們考慮到了。真正做到了既把他們扶上馬,還要送上一程路。

奔子欄、羊拉屬于干熱河谷地區,不僅水貴如油,土地也很金貴。在V字形峽谷中,很難找到一塊百畝面積的平地,即便是坡度在15度以下的坡地,也很難找到。

當初兩個移民點的選址,也頗費了一番功夫。既要建好房屋,還要讓搬遷戶有土地等生產資料,州國土部門以及指揮部想了很多辦法,硬是在金沙江畔的坡地上整理出了300多畝土地。

人均四分地,而且剛整理出來的地力很差,要讓每家每戶在一兩畝地上走上致富路,種糧食顯然不行,那種其他經濟作物,又怎么打開銷路?德欽瀾滄江干熱河谷種植葡萄已經差不多有10年歷史,近年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雛形已經顯現,農戶種植葡萄最高畝均收入接近萬元,同樣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奔子欄等地栽種葡萄的成效也不錯。

州委、州政府和德欽縣委、縣政府把目光瞄準了葡萄種植,并且提出,要一步到位,走現代農業產業化道路。現代農業,基礎是規模種植,核心是產業化,支撐是科技。經過多方考察,在德欽開發葡萄冰酒的太陽魂集團決定對達日產業璞玉伸出了橄欖枝:兩個移民點所有的葡萄都由公司租賃經營,在掛果后,按照每株15元的價格租賃,按照每畝栽種333株計算,每畝租賃收入近5000元。

“租賃的收入再加上替公司打工的收入,平均每畝收入可達1萬元左右。”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桂蘭掰著手指頭計算“葡萄種植管理不需要很多勞動力,一家一個人就夠了,節約出來的勞動力再轉移出去務工,那又是一筆收入!”按照李桂蘭的說法,三年后達日156戶搬遷戶脫貧都不在話下。

對于很多搬遷戶來說,最緊要的還是度過頭三年的難關。在頭三年,地里的葡萄還沒掛果,還要償還貸款……

“葡萄種植全由政府扶持,甚至自己挖溝、拉農家肥都有補助”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以往其他地區種植葡萄,頭三年按照退耕還林政策,每年每畝給予250元補助。在達日,不僅享受到這部分補貼,太陽魂集團還承諾給予每年每畝350元的補助。”

“現在,縣委、縣政府正在考慮將移民們就地農轉城、農轉非,讓他們既享受高于農村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又保持農村各項優惠政策不變……”指揮部工作人員算了這樣一筆賬:現在,移民群眾享受著原搬遷地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草原生態補償等惠民政策每年戶均12607元,人均達到2256元。如果能夠再發展一點市場前景好的特色產業,那移民們解決當前的生計一點都不成問題。

在田邊忙著挖溝的七林定主說:“政府不僅幫我們修田地、挖水渠,就連在自家地里干活都能領工資,這樣的政策上哪找去!”

按照太陽魂集團的計劃,在達到一定產量后,將直接在達日興建葡萄酒發酵廠。

對達日發展葡萄產業表現出濃厚興趣的還有云南農業大學。作為省內農作物開發研究的領軍人物,該校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友勇親臨達日考察,決定在葡萄種植期間進行課題研究,以便為打響德欽葡萄品牌提供科研支持……

什么是現代農業,在不久的將來,移民們將在自家的葡萄地里見證迪慶首套滴灌設備。“每個小時需要滴多少水,都由電腦控制……”七林定主怎么也想不通,澆水還能向奶瓶一樣可以控制。

遷來的小集鎮

達日,在德欽有個響亮的名字——開發區。名字的起因不得而知,但這里,的確是從奔子欄到羊拉之間重要的食宿中轉站。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羊拉銅礦的開發和江對岸得榮因都壩移民搬遷點的建設,這里,更是不斷有南來北往的客商到此駐足休息。

據當地人介紹,原來的達日村委會離這里還有3公里路程。2001年,縣里實施了達日移民搬遷工程,按照每戶1萬元的補助標準,從羊拉等地搬遷來的20多戶人家形成了新的村落。盡管規模不大,但在當時的奔子欄達日,這已經是大村落了,不久村委會也遷到了現在的達日移民村。

按照公路里程,達日剛好處于奔子欄鎮和羊拉鄉的中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當地居民辦起了小食館、小旅社,為過往旅客提供一個歇腳的地方,漸漸這里有了人氣。首批從羊拉搬來的肖李如今已走上了小康之路,他辦起了小旅社,妻子負責照料,自己再出去承攬點工程,家里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人氣旺了嘛,什么都好做,即便打工都有去處。”指揮部李桂蘭說:“達日這個地方,種什么都行,以后依托城鎮化,移民們可以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或者就地就近打工……”

“現在在外面吃飯,還可以選擇一下。”指揮部和明春對記者說:“指揮部剛組建時,村里只有一兩個飯店,現在差不多有10家了,而且村里還有個小酒店,也有標間……”

說話間,一輛掛著川V牌照的微型車停在了一家飯店門口,車里走下五六個人向路邊的臺球室走去。

如今,更多有眼光的人開始把目光瞄準了這里,租房辦了維西風味飯店的小陳說:“隨著兩個移民安置點的建成,村里的常住人口就超過了千人,江對岸的得榮因都壩的常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而且達日又是這些地方的必經之路。以后的生意會越來越好做,聽說羊拉的旭龍電站也要開工建設,這可是裝機在200萬千瓦以上的大電站,常年在這里的施工人員都有幾千人……”

目前,德欽縣委、縣政府正在著手考慮,把達日這個方圓百里最大的村落建成農村集鎮……

“六個一”建設移民放心工程

記者在達日采訪期間,剛到達日入駐的移民遇到了許多難題,項目指揮部一班人的電話整天響個不停。

“家里門打不開了,幫忙一下……”

“衛生間里的洗臉盆怎么用,水老下不去……”

接到電話,指揮部總會派人去幫他們解決,并且不厭其煩地反復教給正確的使用方法。

從指揮部成立到現在,最繁忙的莫過于一直在一線指揮的副指揮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桂蘭,即便工作需要到縣城,也是簡短的一兩天就匆匆趕回。縣城的家反而成了旅社。

一同采訪的德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韋國棟對記者說:“我和李副主任是兩對門,從去年開始,我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這不是一般的建設工程,我們不敢馬虎啊!”李桂蘭說:“家里蓋房子都沒有像這樣操心過。”

從指揮部組建描繪搬遷點藍圖,到工程基本竣工,短短不到兩年時間,項目指揮部創造了德欽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單項房屋造價每平方米只有1100元,全縣最低;實際建設時間不到一年,同類工程中速度最快……

其實指揮部工作人員不算多,從縣級部門和羊拉、奔子欄兩個鄉鎮抽調的人員總的加起來才12人。可緣何他們能取得這樣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是六個一工作法幫的大忙!”李桂蘭說。

一線蹲點、一線辦公、一線指揮、一線協調、一線督促、一線落實,把項目涉及的征地協調、房屋、水利、道路、綠化等建設任務進行科學分解,對點對人落實到相關部門和指揮部成員上,這就是指揮部采用的“六個一”工作法。

說到底,“六個一”工作法就是強烈責任心的表現,談到指揮部的成員,搬遷戶們無不伸出大拇指,和指揮部打交道最多的村組干部有著更深的感受。為了降低安居房建設成本,安居房建設實行包工不包料,指揮部多次就鋼材、水泥的采購征求村組干部意見,在每個施工關鍵節點,都會邀請搬遷地村組干部和在工地務工的搬遷戶實地查看,直至他們滿意,才開始下一道工序。

為了節約建設成本,指揮部想盡了一切辦法,當地砂石多而且便宜,指揮部就邀請了磚廠老板到施工現場辦廠。可一年下來,老板卻沒賺什么錢,原因是指揮部提高了混凝土磚的灌注標準,平時用一包水泥的,指揮部非要求用一包半;可以用325水泥的,指揮部非要求用425水泥,很多工人還得用當地的……

統一是項目建設中的又一大特色,這就是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準、統一購買材料、統一竣工驗收。“說實話,統規統建比自建辛苦多了,但是建設速度、建設質量、建設成效都比其他移民搬遷點好多了,老百姓的滿意度、老百姓的口碑是我們感到最自豪的”指揮部的干部對記者說。

尾聲:思考與啟示

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是十八大描繪的新藍圖。迪慶要和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村是關鍵,其中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是重點。

扶貧開發是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但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用平衡的思維來進行經濟和社會活動管理,以撒胡椒面式的方式來實施扶貧開發,以德欽為例,每年超過一億的涉農資金基本上都較為均衡地投入到42個行政村、485個村民小組、583個自然村,那一個億的資金所發揮的效益也僅僅停留在維系貧困人口低水平的生活,且年年扶貧,年年窮,周而復始,使扶貧開發陷入輸血型的怪圈,扶貧效益低下。

集中連片,綜合開發的達日扶貧開發模式是一種快捷高效的“造血型”模式,我們在扶貧開發過程中,與其每年都投入,不如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實現整體開發,連片脫貧致富的目標。不能用簡單的投入產出來計算達日模式的效益,達日扶貧開發模式釋放出來的將是一種持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此次搬遷至達日的12個村民小組近900人,都是德欽縣極端貧困的群體,如果靠就地扶貧,按照當前的扶貧開發模式,這些群眾要脫貧致富奔小康幾乎沒有盼頭,政府扶貧沒有盡頭。盡管達日綜合開發投入資金近億元,但一次性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問題,可以說是實施一個村,脫貧一大片。其次,搬遷戶們從較為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狀態,一步跨越到現代農業,轉身為葡萄產業工人,從昔日耕作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公共服務的盲區,直接享受到現代公共服務,這一步,直接跨越了近百年的歷程。更為可喜的是,近千人下山,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使萬頃脆弱的生態得以休養生息,得以復蘇重生,這更是達日扶貧開發新路的最大效益。

概而言之,達日模式通過人口的集中,也隨之將一系列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生產要素集中,直接帶來的益處就是生產力布局的集中和高效,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城鎮化都邁開了大步伐,取得了聚合性顯著成效。

我們堅信,以堅韌勤勞著稱的羊拉人,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會把達日建設得更加美麗。(記者 普自林 楊洪程)

責任編輯:和玉鳳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青娱分类视频精品免费2|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看|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精品麻花传媒二三区别|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古代|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国产精品最新国产精品第十页 |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