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強國富民的重要環節。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勤儉節約的意識有所淡化,認為勤儉節約是過去艱苦歲月的特殊要求,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只要“不差錢”,奢侈幾把、闊綽幾回沒什么大不了,鋪張浪費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據央視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除此之外,在我們周圍浪費現象還時有發生,比如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亮著的電燈、單面打印可再用的紙張…… 不可否認,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但人口多、底子薄依然是我國的現實國情。據中國科學院《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按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1.28億的貧困人口。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今,勤儉節約仍需提倡,且永不過時。 可喜的是,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批示,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迪慶各大餐廳也掀起了“‘光盤’行動,拒絕‘剩’宴”活動,“勤儉節約”之風吹遍迪慶高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儉節約并非只是說說而已,唯有親力親為,才是真正的節儉。只有當每個人都自覺履行節儉的責任和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貫穿到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厲行節約,拒絕浪費”才會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如果每個人每天節省一張紙、一滴水、一粒米,必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創物維艱。”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時時提醒自己,讓勤儉節約不再只是一句號召,而是一種習慣。(和玉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