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陽光把永春河畔的拉河柱村照得暖洋洋的,生機勃勃的田野上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駐拉河柱“千促”工作隊、村“兩委”班子與群眾一起乘著明媚的春光,耕耘充滿希望的土地,奏響干群一條心、“四送”暖人心交響曲。 送政策鼓干勁 “工作隊員到我們家宣傳十八大精神,與我們一起找致富路子,解決增收難題。”老鴉樹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蜂燦告訴記者,“在上級的幫助下,我們家有信心、有決心通過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走上致富路。” 進村開展工作以來,駐拉河柱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一起,通過采取召開黨員、社干部大會、各社群眾大會和入戶宣傳的方式,讓十八大精神入腦人心,轉化為建設美麗鄉村的巨大精神動力。 送科技強本領 駐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隊和村“兩委”在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中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把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壯大有機蔬菜產業作為富民興村的支柱產業。在上級的支持下,拉河柱村有機蔬菜基地建設快馬揚鞭。在入戶調查研究工作中,工作隊發現一個突出的問題:群眾的素質與發展有機蔬菜產業不相適應的的矛盾很突出,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為了提高群眾的科技素質,駐拉河柱村“千促”工作組與村“兩委”一道,積極組織群眾參加科技培訓,奏響科技興村強音。 3月29日,維西縣保和鎮拉河柱“千促”工作組和村“兩委”組織老鴉樹村民小組100多名群眾參加玉米高穩產技術培訓,為抓好大春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在村“兩委”和駐村“千促”工作組的協調下,老鴉樹村民小組被列為迪慶州山區玉米集成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示范項目村之一。項目實施地的群眾將獲得玉米良種、農藥等物資和高穩產技術上的支持。項目覆蓋老鴉樹1064畝土地、301個農戶。 在當天的培訓會上,拉河柱村“千促”工作組組長謝建民向群眾簡明扼要地講解了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州、縣農技專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傳授了實現玉米高穩產目標的技術措施。由于所講解的內容緊密結合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與會群眾愿聽、愛聽,入腦入心。 據了解,采用該項目所推廣的實用技術將達到玉米平均畝產增長15%的目標。 培訓會結束后,州縣農技專家、村“兩委”和工作組按照面積向群眾發放了玉米良種和農藥。 在此之前,駐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隊與村“兩委”先后組織了兩期有機蔬菜培訓班,參加培訓的群眾達162人次。 送溫暖暖人心 駐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隊廣泛深入開展“進百家門、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活動。工作隊員嚴格按照活動要求走進群眾家中,開展民情調查,把群眾的冷暖裝進心中,把群眾的愿望作為努力的方向。工作隊員認真撰寫民情日記和調研報告,積極開展送溫暖活動。 3月16日上午,駐拉河柱村工作隊隊員來到生活困難老黨員和自信家。“我今年83歲了,家里就我和老伴,我曾經擔任麻迪社社長38年。現在我還動得起,主要靠種植山藥和百合過日子。”老黨員和自信對駐拉河柱村工作組組長謝建明說。 拉河柱村村委負責人介紹說,和自信老人盡管生活困難但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要求,不僅如此,老人還無私地給村里的年輕人傳授山藥和百合種植技術。 工作隊員的足跡踏遍拉河柱山山水水;工作隊員的真情溫暖千家萬戶。從3月16日開始到現在,工作隊員先后走進拉河柱村8名80歲以上生活困難老黨員家和2名生活困難黨員家,給他們送去慰問金,送去春天般的溫暖。 送服務解難題 “我們社群眾翹首以盼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了,感謝工作隊,感謝黨和政府!”拉河柱村拉河柱社社長海中玉緊緊握住謝建民的手說。 3月29日,對于拉河柱社的各族群眾來說是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駐村“千促”工作組與縣水務局的同志一道就拉河柱社水渠修繕工程進行實地勘測,并拿出工程實施計劃。 拉河柱社水渠是一條土溝,由于年久失修,到處漏水,170多畝水田變成了旱地,村里群眾的飲水也十分困難。社里向上反映了兩年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群眾心里有怨氣。“千促”工作隊在入戶訪民情中得知這一情況后,迅速撰寫報告,反映群眾訴求。通過積極協調,問題終于得到解決。看著朝朝暮暮期盼的水渠建設工程啟動了,拉河柱社群眾高興了。據了解,此項工程將在栽秧前竣工。 拉河柱村打槍壩村民小組許多群眾靠著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走上致富路。工作隊了解到,該社依然有少數群眾因無財力投資建設蔬菜大棚而處于貧困狀態。為了幫助他們,工作隊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幫助8戶群眾建成了大棚蔬菜生產設施。(記者 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