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民族民間廣場舞發展履跡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香格里拉縣城獨克宗月光廣場開始響起悠揚動聽的廣場舞樂曲,來自各地的游客和當地群眾隨著歡快的曲調擺手、轉圈、踢腳、跳躍,一招一式優美輕盈。目前,無論是在城區的廣場,還是在雪山草原的村寨,跳民族民間廣場舞成了迪慶群眾強身健體、自娛自樂的普遍方式。同時,民族民間歌舞在健身、娛樂中得到了傳承。 編創:迪慶元素與現代健身操相融合 州文化館館長吳春光介紹,為了推廣和普及藏族鍋莊等民族民間舞蹈,我州從2005年開始組織文化館的專業人員創編民族民間廣場舞,到目前,已編成六套,其中,前五套已普及,第六套將于今年5至6月開展普及培訓活動。 吳春光說,我州編創的六套廣場舞融合了迪慶民間歌舞和現代健身操的元素,音樂從現有的迪慶原生態樂曲中剪輯拼湊而成,動作來自民間歌舞的原生態動作,借鑒現代健身操的動作,在力度、幅度上加以改編,既保留民族傳統歌舞的本質和靈魂,又在傳統民間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動作統一,難度適中,適合城鄉各地普及推廣的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廣場舞。 在州文化館工作的馬國珍,是編創廣場舞的主要骨干之一。從2005年起,馬國珍全程參與了民族廣場舞的編創工作。馬國珍說:“我州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歌舞。目前編創的六套廣場舞,都是以藏族原生態歌舞元素為主,輔之其他各民族歌舞元素,糅合現代健身操的健身元素而成。而每一套舞都各有側重,第一套以藏舞元素為主,第二套糅合了傈僳族、彝族等民族的舞蹈元素。第三套在借鑒和吸取前兩套編創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包涵德欽弦子、香格里拉情舞、各民族勞動號子等元素的全新的廣場舞,是目前州內最流行的。 普及:骨干培訓與送光盤相結合 在普及廣場舞中,迪慶充分發揮了基層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陣地的職能。建立起以基層文化館選送骨干到州文化館培訓,再由各縣區文化館人員到鄉鎮培訓各村文藝骨干,再由村文藝骨干到各村民小組培訓的層層培訓機制。 同時,州文化館多渠道籌集資金,刻錄光盤,免費送到各村組,進一步鞏固培訓效果,擴大培訓面。2005年至2012年,州文化館共組織培訓了1800多名骨干人員。 群眾:娛樂、健身中學習傳統歌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尋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民族民間廣場舞便是其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滲透到普通的人民群眾中去,使人們在得到鍛煉的同時,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悅。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金龍社區農民汪秀蘭是個廣場舞迷,她從廣場舞推廣初期跳到現在,每推出一套新的舞,她都積極去學習。目前我州推出的五套廣場舞,她都能跳。“廣場舞的推出,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汪秀蘭說:“自從推廣廣場舞以來,社區里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跳舞健身的行列中,打牌的人少了、吵架的人也少了,社區更和諧了。” 無獨有偶,從維西縣來香格里拉縣打工的劉云大爹也是個廣場舞迷。他說:“每天晚上19點至20點的廣場舞我都會去跳,已經跳了五六年了,感覺不錯,手腳靈活多了。” 發展:方興未艾 近年來,我州廣場舞由于參與性強、簡單易學受到了農村男女老少尤其是廣大婦女的熱烈歡迎。每當夜幕降臨、夜燈初放之時,喜愛廣場舞的村民吃過晚飯,不約而同地到村級活動中心、燈光球場等地,踩著歡快的旋律,跳起優美的舞蹈,舞出了老百姓的幸福新生活,舞出了新農村健康文明的和諧新氣象。 同時,各縣文化館也積極琢磨編創了適合各縣文化底蘊的民族民間廣場舞。目前,德欽縣和維西縣分別編創了兩套以德欽弦子為基調的廣場舞和具有維西傈僳族歌舞特色的廣場舞,并加以推廣。 據介紹,我州還重視對少年兒童民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在廣場舞的基礎上結合青少年身心特點,創編了2套中小學生民族民間課間舞,在全州中小學推廣。? 余麗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