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歌根據不同情況總共有8種,酒歌調子有頌歌、迎賓歌、送親歌······以前通宵達旦跳個兩三天沒有問題,現在老了,嗓子不行了。”拖頂村的斯那定主老人感慨地說。 斯那定主老人今年已經62歲了,他從小就喜歡酒歌,如今成了全鄉的酒歌“詞典”,說到酒歌,老人打開了話匣子,老人告訴記者,酒歌源于西藏,在過去,拖頂鄉有一個非常能干的商人,他常年在西藏與內地之間來回穿梭,在西藏待的時間長了,就學會了酒歌,回來后又傳授給村里的人們,從此,酒歌就在拖頂鄉扎了根。 拖頂鄉地處德欽縣金沙江畔,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拖頂酒歌,是拖頂鄉最具代表的民俗文化。 酒歌,是在節慶里拖頂人的最愛。酒歌,嚴格來說,應該是祝酒的歌舞,逢年過節、迎親喜事,在拖頂,酒歌是最好的祝福。 在過去,酒歌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這些等級可以在當地的民族服飾上可以看出,貴族,諸如土司等人在衣襟有四個對稱的開衩,并繡有花邊,一般的富裕家庭有兩個開衩,而占人數最多的貧苦農奴不允許有開衩,過去貴族婦女的衣服都是黑色的百褶裙,而一般的老百姓則不能也穿不起黑色的百褶裙,如今,黑色的百褶裙服裝店生意火爆,用斯那定主老人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婦女都穿黑色的百褶裙,條件好了,所有的人都是貴族了。” “現在娛樂活動越來越多,電視、廣場舞、歌舞廳等等到處開花,逢年過節也只有象征性的酒歌的影子,年輕人會酒歌的越來越少。”老人痛心地說。基于此,鄉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他們邀請老人整理了全套酒歌歌詞,并發放到全鄉干部職工的手里,學習傳唱酒歌,在拖頂鄉,酒歌人人都能哼上一些,但像斯那定主老人這樣精通酒歌的卻不多,酒歌在喜事和春節里是當地群眾的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初六,人們在傳統的射箭活動后,祝酒舞蹈,老老少少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斯那定主老人就成了主角,很多年輕人跟著老人學習。 唱酒歌不僅僅是春節里的娛樂活動,現在已經成為拖頂鄉的民俗文化的代名詞了。鄉黨委政府正著手準備把酒歌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改編整理作為“新歌新舞”的參賽作品,以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江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