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迪慶開發區里仁村核桃園村民小組支部書記李學先 迪慶經濟開發區核桃園是個好聽的名字,該村因核桃樹多而得名。李學先出生于核桃園一個貧困之家。在她剛進校讀書幾個月后,母親離世而去,僅留下父親與她相依為命。父親既當爹又當媽,供她上學。李學先讀書用功,心里暗自下決心:好好讀書,將來用知識的力量,改變核桃園的命運。 完成初中學業,時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她回家后,大隊安排她當赤腳醫生。從此,李學先背上藥箱,走村入戶,一邊學習醫學知識,一邊服務村民。李學先擔負了從松園上村到長春壩14個村的醫療任務。1987年,李學先當選為里仁村計生宣傳員和婦女主任。實行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政策后,她開了個小診所,一是可以增加收入,供三個子女讀書,二是繼續服務鄉親。 2002年,麗香二級公路建設,部分耕地被征用,村里得到人均5000元的土地賠償金。李學先租了兩間房子把小賣鋪和小診所搬到靠近公路的村委會經營,每年有近1萬元的收入,但沒能實現讓村子變富的夙愿。 2010年,李學先當選為村支部書記。當年,在開發區黨委、管委會的關懷下,派她前往昆明農業學院進行了為期20天的培訓。隨著開發區的發展,開發區黨委、管委會出臺了“農村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并協調企業,盡量為當地村民創造進企業、增收入的機會。村里一些人開始進廠務工。 為了讓更多村民從土地勞動中解放出來,李學先萌發了承包全村耕地的想法。她多次與愛人商議后,決定成片承包種植,探索嘗試土地流轉承包。2010年初,基本完成了與村民的耕地承包土地口頭協議,按每畝每年14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承包60畝耕地。 土地承包后,全村年輕勞力紛紛進廠務工,人數達38人。核桃園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景象:老人在家領小孩,年輕人、兩口子騎著摩托車進廠上班;以往沉溺于麻將的人也有了奔頭,忙于上班掙錢,家庭矛盾糾紛也少了。 按當地大春作物種植習慣,種植玉米、水稻風險不大,但經濟收入有限。李學先多次到玉龍縣龍蟠鄉向烤煙種植戶打聽種植烤煙所需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投入情況。決定以種植每棵烤煙1元的價格,一次性把土地承包給麗江縣的烤煙種植戶,這樣既可以收回土地租用成本,還可以學習種植管理技術。種植期間,李學先跟隨學習烤煙種植技術和管理銷售知識,并獲得了每畝1000余元的租地收入。 根據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李學先一次性將小春作物種植了50余畝的紫青稞,在農技人員指導幫助下,當年小春紫青稞收入6萬余元。 2013年小春種植季節,李學先又產生了種植大蒜的想法,從外地買回大蒜種子,一次性試種了18畝。 如果按照小春種植大蒜,大春種植烤煙的種植模式,既不誤時令,又能實現畝產值萬元,更好地發揮土地效益,以規模化、股份化方式經營,可以讓村民收入更多。抱著這種想法,她多次動員有能力的村民合伙,通過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爭取把核桃園打造成綠色、生態、環保的農村生態莊園。(李紅勝 阿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