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迪慶軍分區四十年“文化強軍”歷程 立足高原練精兵。 1973年10月中旬,根據昆明軍區發布《整編思茅、保山、麗江軍分區和新建西雙版納、德宏、怒江、迪慶軍分區》命令,搭載張國儒副政委和一批年輕士兵的卡車駛入位于青藏高原南麓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等待他們的是苦寒、缺氧、閉塞的惡劣環境和換防民族地區后可能產生的諸多工作考驗。據該軍分區原副司令、時任軍分區教導隊戰士的白少云回憶,部隊進駐時縣城偏僻落后,少有人煙,全縣就一條街道,人、車、牲畜混行,牛糞滿地都是;藏族群眾并不主動與官兵們接觸,警惕和自我保護心理相對較重;劃定的營區實際上只能算是一大片荒地,僅有幾棟破舊的辦公房…… 現實面前,軍分區的拓荒者并未抱怨、膽怯,而是把挑戰作為錘煉官兵意志、錘煉單位作風的難得機遇。用張國儒的話說:“環境變了,肩負的任務變了,但軍人與生俱來的‘不懼困難、敢挑重擔’的作風沒有變。”年輕的官兵決心在迪慶藏區這片冰天雪地間一展抱負,干出一番火紅事業。 建軍先鑄魂。軍分區首屆黨委班子很清楚,年輕的單位需要一種文化去占領官兵的精神高地,并作為單位的“靈魂”,指引他們克服困難向前走。 一系列文化活動隨即展開。參觀紅二、六軍團過中甸歷史遺址,感悟革命先輩英雄氣概;編唱連歌,鼓舞官兵默守高原,建功立業;學喝酥油茶、唱藏歌、跳鍋莊,增強對民俗、民風的認同;幫助藏民收割青稞、修葺房舍、開展座談,拉近軍民關系。 諸多文化活動激發了官兵以苦為樂,激情干事的內在動力。官兵們不畏高寒缺氧惡劣環境,練戰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士氣高昂;建營房,一磚一瓦搬、一草一樹栽,干勁十足。破舊漏雨的磚瓦房淋濕不了官兵的熱情,雜草叢生的荒地降低不了訓練標準,冰天雪地的高原寒夜更壓不彎執勤哨兵筆挺的脊背。靠著這股“干勁、狠勁”,年輕的軍人在滇西高原開啟了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