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甸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見聞 小中甸鎮位于香格里拉縣南部,海拔3207米,以種植青稞、洋芋、蔓菁等傳統農作物為主。長期以來,受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影響,全鎮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民走特色農業之路,從而使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思路“活”結構調整“活” “思路決定出路”,小中甸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突破口。從摸底調查入手,派多個工作小組,深入各村做好摸底調查工作,為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和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多次召開黨委擴大會議研究,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立足全鎮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科學地制定了小中甸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專題召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傳達貫徹上級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讓廣大農民群眾明白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深入農戶,宣傳引導,改變群眾的思想觀念。以每畝青稞的效益為例,農民種一畝青稞,畝產300斤。按市場價格計算,畝收入600元左右,除去生產費用500-550元左右,畝收入僅在50-100元之間。而產業結構調整后,種植中藥材不但效益好,而且多余時間還可以在家附近打工,增加收入。通過算賬比較,農民的認識提高了,觀念轉變了,在全鎮掀起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鎮黨委、政府合理流轉土地,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把一家一戶的土地合理地流轉出來,轉移剩余勞動力,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集約化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據統計,今年,全鎮土地流轉5200畝,轉移剩余勞動力1300多人。 發展優勢產業 農業種植要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小中甸鎮黨委、政府結合該鎮地理和氣候優勢,積極培育優勢產業,加大瑪咖、重樓、秦艽等中藥材種植力度,主動與外企協商,采取了“公司+黨支部+基地+農戶”的瑪咖發展模式和“公司+基地+農村致富帶頭人”重樓等中藥材發展模式運作,基本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2013年,全鎮推廣種植瑪咖5200多畝、重樓50畝、云木香50畝及秦艽200畝。瑪咖種植按轉包費每畝600元計算,農民每年可收益土地租金342萬元;從管理費、大田移栽、除草、瑪咖果采挖等勞務費計算,每畝可實現增收1080元,目前涉及的12個村民小組,422戶農民,預計本年度平均每戶可實現增收 13308元。重樓、秦艽等種植按轉包費每畝600元計算,農民每年可收益土地租金24萬元;從管理費、除草等工時費計算,每畝可實現增收800元,涉及48戶農民,預計本年度平均每戶可實現增收6667元。(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