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是當前全黨工作的核心任務。2012年5月8日,在金江鎮召開的香格里拉縣農業產業化暨農村工作現場推進會,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提出優布局、建基地、拓市場、創品牌、扶龍頭的“十五字”發展方針。近年來,金江鎮按照上級黨委政府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十五字”發展方針,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取得一定實效。筆者結合服務基層、服務“三農”的工作實踐,談談金江鎮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些認識和建議。 一、金江鎮基本情況 金江鎮位于香格里拉縣西南部,境內平均海拔1900米,屬亞熱帶河谷干熱氣候,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素有香格里拉“江南水鄉”之美譽。全鎮國土面積627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69人, 其中農業人口15321人。耕地面積34061畝,其中水田21764畝,旱地12297畝,居住著漢、納西、白、傈僳、藏、普米、彝、苗、回、黎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雜居、以農為主的鄉鎮。 二、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推進農業產業化 金江鎮黨委政府在充分認識鎮情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為加快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解決農民增收難題,鎮黨委政府重點對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對制約發展的守舊觀念、溫飽即安的思想進行“洗腦”,通過“走出去看”的方式對黨員干部群眾進行“充電”。選擇省內與金江鎮情況基本相似或接近的鄉(鎮),“走出去看”現場觀摩學習,先后組織副科級以上干部到賓川縣學習考察紅提葡萄種植技術,組織村“兩委”、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到賓川、彌渡和元謀等縣學習,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農村致富能手外出學習取經,讓領導干部先學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黨員干部群眾的視野,探索“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特色”發展新思路,了解如何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明確今后怎么干,為全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奠定思想基礎。 (二)明確思路、強化措施、發展好主導產業。 按照州、縣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布局,金江鎮結合境內土地、氣候、水資源分布等實際情況,明確把冬青稞、烤煙、紅提葡萄、蠶桑、生豬規模化養殖定位為核心主導產業來抓,并采取以下幾項措施推動主導產業發展。 1、召開全鎮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對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進一步明確、細化。讓鎮、村、組三級干部全面認識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及任務,同時對產業結構調整先行一步的致富帶頭人進行表彰,讓更多群眾向致富帶頭人學習。 2、采取領導干部包村,各站(所)負責人包片,一般干部職工包后進戶的方式,抓主導產業的落實,使主導產業落地生根,落到田間地頭。 3、加強現場培訓,農技、獸醫人員深入一線,召開現場培訓會,手把手教農民實用技術,做到種植方面問題在田間解決、養殖方面問題在圈舍中解決,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 通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出重點、抓好主導產業,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12年末,全鎮農業生產實現兩個過億,一是農業總產值達1.27億元,二是農民在鎮信用社存款達1.26億元。廣大農民群眾得到實惠,實現增收。具體數據如下: (一)青稞產業。2012年,全鎮實施冬青稞規模化種植,推廣種植4400畝,產量達176000公斤,平均畝產400公斤,總產值達548萬元。2013年種植面積11000畝,預計產值1320萬元。根據農戶信息數據:興文村禮都一組村民李炬紅家2012年種植冬青稞11畝,收入14400元,禮都一組村民張仕林家種植冬青稞8畝,收入11000元。 2013年全鎮冬青稞種植面積達11000畝,其中90%以上種植戶同時種植烤煙,種植冬青稞增收不僅比小麥高,而且是訂單農業,旱澇保收,特別是它的成熟期比小麥稍稍提前,為烤煙種植按時完成提供了有利的時間保障。 (二)烤煙產業。從2012年開始全鎮大規模推廣烤煙種植,2012年種植8370畝,種植戶991戶(全鎮總人口數5046戶),產值達2433.5萬元,實現烤煙種植3個100%(完成種植面積100%、完成與麗江煙草公司簽訂目標任務的100%、做到所有煙農100%增收)。根據農戶信息數據:車軸村光明三組村民段慶菊,種植烤煙2.5畝,實現經濟收入2萬元,畝產達8000元;吾竹村格古二組村民王永貴,種植烤煙5.8畝,實現經濟收入3.3萬元;仕達村仕林三組村民韓永昌種植烤煙20畝,經濟收入達7.3萬元。 (三)葡萄產業。葡萄產業是金江鎮新型支柱產業之一,全鎮葡萄產業在借鑒賓川縣葡萄種植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推廣,結合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布局,主要在仕達、新建兩個村大力推廣種植鮮食紅提葡萄。截止目前,全鎮共種植鮮食紅提葡萄950畝,其中進入豐果期的紅提葡萄662畝。引進云南太陽魂酒業集團,在新建村建成一個300畝葡萄種植示范基地。根據農戶信息數據:金江鎮仕達村草坪子村民小組是全鎮葡萄種植面積最大的村民小組之一,全組共73戶,種植戶為55戶,2012年該村民小組僅葡萄產業一項產值達462萬元。草坪子有的村民通過種植葡萄增加收入,蓋起新房、購置轎車,生活逐漸富裕。 (四)蠶桑產業。蠶桑產業是金江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嘗試較早的產業之一,該產業主要利用鎮內荒山、低產田、旱地進行培育發展。截止2012年末,桑園面積達6400畝,春、夏、秋三季養殖張數達1591.5張,產量達47422.5公斤,產值達140萬元。 (五)規模化養殖業。金江是農業大鎮,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主要分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大塊。就養殖業而言,在產業升級方面定位為建成全州最大的生豬養殖鄉鎮。執行建基地、扶龍頭的養殖方針,以政策和資金雙管齊下的方式,引導、鼓勵、支持農戶改造圈舍,改良天然牧場,引進優良豬種,形成規模化養殖。 通過幾年的培育,截止2012年底,全鎮形成規模化養殖的農戶有11戶,其中生豬養殖8戶;肉牛養殖1戶(仕達村巴迪和學偉養殖場);土雞養殖2戶。2012年牛存欄10575頭,出欄1896頭,產值達218.3244萬元;羊存欄6697只,出欄2112只,產值達63.36萬元;生豬存欄66158頭,出欄43844頭,產值達6313.536萬元;家禽存欄57363只,出欄59230只,產值達189.536萬元。2012年畜牧業總產值達6784.7564萬元。 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初步形成,并產生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其中較為典型的是:興文村康綠養殖公司,在保太村民小組已建成一個大型生豬養殖基地,該基地按公司﹢農戶﹢市場為一體的方式運行,基地年出欄生豬5000頭,帶動全村農戶成為該公司的養殖戶,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該基地是目前全州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之一。 (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建設程度的重要標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體現了縣、鄉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金江鎮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走向市場,較為典型的是: 1、金江糧油收儲站,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已成為金沙江沿岸的青稞倉儲中心,每年源源不斷向開發區香格里拉酒業提供優質原料,該糧油收儲站生產的糧食產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2、車軸村新民酒業集團公司。在產業升級方面,新民酒業購置建成自動化生產線,開發康巴漢子、藏極、藏極王、三江并流等白酒品牌,其中“三江并流”、藏極王是我州境內的中高端青稞白酒,在省內外市場頗有名氣。公司還綜合利用資源,養殖600多頭生豬,利用生豬養殖產生的糞便建成一個大型沼氣池,這個大型沼氣又為公司釀酒提供能源保障,同時還向周邊村民提供生產生活燃料,不僅發展了經濟,對保護生態環境也產生了明顯的帶動作用。目前,新民酒業集團公司是金江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升級,使農產品價值鏈條得到延伸,許多村民不出村就可打工,轉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 針對全鎮葡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但銷售面窄、產業鏈條薄弱、產業風險大等問題,金江鎮黨委政府積極采取措施,2012年成功引進云南省太陽魂酒業公司,在新建村建標準化基地,力求提升品牌,增加種植農戶收益。目前,太陽魂酒業葡萄基地正在前期投入,基地建成后將對全鎮葡萄種植業發展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 四、幾點建議 金江鎮認真落實“三農”工作相關政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加農民群眾收入,取得明顯成效。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還相差甚遠,要建成高度發達的農業產業化鄉鎮、實現富民強鎮目標任務還十分艱巨。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任務。“三農”核心問題歸納起來難點是農民增收問題,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著力點,只有農民增收問題解決好了,農業才會增效,農村才會繁榮穩定。要實現農民增收,必須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改變傳統耕作、養殖習慣,走市場化、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子,讓農產品形成品牌優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做到思想先行一步。要讓更多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借鑒學習農業產業結構搞得比較好的地州、縣、鄉(鎮)經驗,通過實地觀摩、技術引進、企業引進,轉變觀念、轉變種養習慣,轉變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識。只有轉變意識,才能大幅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抓好主導產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應盲目一哄而上,更不能盲目隨從,內地成功經驗也有區域、地理、氣候等差別性,在發展本鎮、本村、本組的優勢特色產業時,要充分考慮水利、氣候、土壤、交通等綜合因素。從金江鎮實際情況來看,要按照省、州、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戰略布局,結合鄉(鎮)情況選擇好幾項優勢主導產業并努力做大做強。在河谷地帶抓好冬青稞、烤煙、葡萄、蠶桑、生豬規模化養殖等幾大產業,二半山區村、組在氣候適宜的地方推廣烤煙,發展核桃、花椒等干果產業。在海拔相對偏高的山區 推廣藥材種植,形成立體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模式。 (四)全面提高農業專業化組織程度。農業專業化組織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力軍,代表著農業產業化升級的先進程度,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提升建設水平,擴大覆蓋面,發揮好農民專業化組織在帶領群眾增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形成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產業模式,利益共享,實現農民增收,帶動全鎮經濟發展。 (五)改善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環境。引導廣大農民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沒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撐,農產品價值鏈就只能停留在原材料上,得不到進一步的延展,鎮內農戶勞動成果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化,農民增收進度就會變慢。因此,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就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為農產品加工企業開辟綠色通道。 只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了,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注入更多的工業元素,農業才會更好更快發展,農民才能實現大幅度增收,農村才能建設成生態、文明、和諧、幸福的美麗鄉村。 (六)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建設和完善水利、交通、電力等設施,為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提供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要解決好“三農”問題,核心要抓住農民增收,只有讓更多農民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農村才能繁榮穩定,小康社會才能建成,要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下苦功夫,富民強鎮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李云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