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春明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 (楊洪程 攝)
施春明在玉米高穩產示范種植技術培訓班上給學員講課。 (楊洪程 攝) 用科技豐富“菜籃子” “科技照亮了致富路。過去,我們村單靠種植玉米過日子,沒有經濟來源。如今,我們在施春明等農技專家的幫助下,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年人均經濟收入從過去的幾百元到現在的8000多元。”傈家山寨龍爪箐科技帶頭人李漢華在談到村里的變化時首先想到的是施春明。 在維西縣廣大群眾的記憶里,10年前,維西縣的蔬菜60%以上來自大理等地,尤其是冬季市場上全部都是外地蔬菜,不僅不新鮮而且價格高。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天早晨,縣城周圍的拉河柱、龍爪箐、豪豬箐等村的菜農駕駛著汽車趕往縣城賣菜,琳瑯滿目的時鮮蔬菜把農貿市場打扮得五彩繽紛,消費者不僅買到了安全的無公害時鮮蔬菜,而且在價格上也得到了實惠。 維西城鄉居民“菜籃子”的豐富凝聚著施春明和他的同事的心血和汗水。通過以點帶面推廣無公害蔬菜高產高效技術,2003年以來,在施春明的帶領下,農業技術人員開始了無公害高產高效蔬菜種植技術攻關,先后在瀾滄江畔白濟訊鄉統維村、葉枝鎮葉枝村和永春河邊的拉河柱村等地開展了大棚蔬菜種植和無公害高產高效蔬菜種植技術示范項目,并取得圓滿成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施春明又成功地在保和鎮龍爪箐等地實施了墻體蔬菜大棚的溫室試驗項目。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施春明試驗示范了漂浮育苗育新技術,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提高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效益,讓農民嘗到了科技的甜頭。 近幾年來,施春明在挖掘維西糯山藥等特色蔬菜的基礎上,成功引進并大面積推廣了山東“抗病鐵桿80白”大蔥、日本青花白菜、韓國蘿卜等近200個蔬菜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城鄉群眾的“菜籃子”。 科技催生滿園春。到2012年底,維西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1500畝。蔬菜總產值達3100多萬元。本地蔬菜占據了市場90%的份額,糯山藥、百合等特色蔬菜大量銷往昆明、麗江等地,既豐富了城鄉群眾的“菜籃子”,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用科技鼓起農民“錢袋子” “如果沒有施春明的技術指導,我們村農民的增收夢就破滅了。千言萬語一句話:感謝施春明給我們送來了破解難題的實用技術。”傈家山寨川達村委會主任激動地說。原來,今年5月中旬,川達村的400多畝桔梗患上了根腐病,看到桔梗苗一天天枯萎,種植戶心急如焚。正當種植戶一籌莫展之際,施春明送來了及時雨,找準了病因,藥到病除,400多畝桔梗得救了,群眾打心底感激施春明。 不管遇上什么困難,施春明都把群眾的事情當做最大的事情;無論走到哪里,施春明都深受群眾歡迎。 幫助群眾增收是施春明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施春明勤勤懇懇,殫精竭慮,致力推廣科技,促進農民增收。維西縣立體氣候十分明顯,生物資十分豐富,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施春明把依靠科技進步幫助農民大力發展秦艽、當歸、滇重樓、川烏、木香、瑪珈等中藥材,使之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興產業。 在施春明的主持下,農技中心先后在攀天閣鄉美樂村、永春鄉拖枝村、蘭永村等地開展了秦艽、重樓、川烏、瑪珈等藥材無公害高產栽培試驗示范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秦艽從3年一收變為一年育苗,一年一收,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秦艽畝產值從原來的1200元提高到現在9500多元,最高的畝產值達近2萬元。 生產效益的提高激發了農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2012年,維西縣中藥材種面積已經突破了3萬畝,實現產值90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帶動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維登鄉山佳村白皮大蒜是維西縣的一大特色農產品,它具有蒜果大、口感好、含大蒜素高等特點,市場前景廣闊。2006年起,施春明帶著農技人員深入傈家山寨山佳村開展了大蒜無公害高產栽培示范項目,重點推廣了大蒜專用施肥和蔥蒜葉面肥技術。通過推廣此項技術,維登山佳白皮大蒜平均每畝增加經濟效益720元。到2012年底,維登山佳大蒜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畝,每年帶動維登鄉山佳村農民增收入25萬余元。 過去,維西縣多數農田冬季是閑置的。為了挖掘土地潛力,促進農民增收,施春明帶領農技人員實施了冬季農業開發項目。該項目著力推廣了冬早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和油菜栽培技術。通過推廣馬鈴薯地面覆蓋和油菜栽培技術,馬鈴薯生產效益大幅提高,平均畝產值達4500元,到2012年,推廣面積達5000畝,實現產值達2250萬元。2012年,冬油菜零星種植1.8萬畝,在先后引進了 “雙低”花油系例品種和云雜油菜品種后,產量逐年得到提高,單產達150公斤,實現畝產植1500元。 在過去的30多年歲月里,施春明為維西縣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群眾心中樹立起豐碑,組織給予他崇高的榮譽。在談到施春明時,同事們總是翹起大拇指夸贊:“施春明是農技站線上的排頭兵,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然而,每當這個時候,施春明總是謙遜地說:“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我的工作離群眾的愿望還有很大的距離。面對群眾的要求,我一點也不敢懈怠,擺在我面前的任務還很艱巨。”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如今,施春明已經臨近退休,但他依然以昂揚的精神狀態追尋人生夢想:腳踏實地,服務“三農”,用智慧和汗水點燃傈鄉科技星火,用科技撐起“糧袋子”、豐富“菜籃子”、鼓起“錢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