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礦業經濟發展綜述 張錦明 在云南省最北端的德欽縣羊拉鄉,一座新礦山——迪慶礦業公司(羊拉銅礦)拔地而起,成為領航迪慶礦業發展的旗艦企業。在開發進程中,企業始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礦山開發和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在號稱“云南北極”的高山峽谷之間建成了一個循環經濟走廊。 2003年6月,羊拉銅礦啟動資源勘查。2005年9月,羊拉銅礦開工建設。2007年礦山基建基本結束后,就先期進行植樹、種草等礦區綠化工程,企業想方設法在植被稀疏的干熱河谷、沙礫巖石土壤層間,先后種植11萬株清香樹、柏樹等綠化樹,種草50余萬畝,在礦區和生活區基本實現了90%以上綠色覆蓋。2009年初,一選廠、二選廠、硫酸廠、電銅廠建成投產,對廢水、廢氣、廢渣進行循環生產,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零浪費”。2012年,羊拉銅礦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當年年底,公司向地方上交稅金累計達2億多元,向社會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成為迪慶“生態立州”、“產業強州”相結合的一個建設縮影和工程范例。 礦產資源豐富,潛在價值5000億元 迪慶地處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交合的“三江并流”地帶,是全球地質構造最復雜、巖漿活動最強烈、成礦流體最活躍的資源富集區,也是中國最具潛力的礦產資源富集區。據州國土資源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州共探明和發現各類金屬礦17種,非金屬礦20種,礦床(點)300多處,其中銅資源量在省內居第一位,鎢、鉬居省內第二位,銻及鉛鋅分別居省內第三位和第四位,非金屬礦中普通石和石膏礦資源儲量在省內名列前茅,全州已發現銅礦床和礦點42處,銅資源集中于格咱普朗、紅山礦區和羊拉銅礦及其外圍。現已探明累計銅資源量達900多萬噸,銅資源遠景儲量可達1400萬噸以上,有望成為我國重要的銅原料基地。鎢、鈹、鉬礦床點7處,現已探明鎢、鈹儲量10萬噸,鉬5.8萬噸。鐵礦床12處,現已探明鐵資源量近1億噸;鉛鋅礦床點14處,目前已探明儲量300多萬噸。我州探明的金屬礦產總儲量潛在價值超過5000億元。 迪慶礦產資源與全國其它地區相比,具有資源富集程度高,分布集中、品位高、規模大、礦種配套性好、資源潛力大的特點,從資源分布情況看,優勢礦產分布比較集中,有利于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有望成為中國西部以銅為主的有色金屬及貴金屬基地。 重拳整治,推進礦業有序開發 礦產業在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吸引了國內外客商的目光,過去一度出現了客商云集,私挖亂采、破壞樹林植被、損壞當地群眾權益等現象的礦業開發混亂局面。 州(縣)各級環保、林業、國土、農牧、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通力協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認真履行職責,不斷規范礦業開發管理。維西縣先后對37份探礦證進行依法清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私挖亂采現象。德欽縣依法對羊拉里農銅礦、佛山江坡鐵礦、南佐鉛鋅礦、尼仁銅礦、天沃煤礦進行整頓治理,取締了無證非法探采礦5家,炸封礦井11口,沒收非法采礦產品25噸,關閉非金屬礦點12處。香格里拉縣對52家探采礦企業進行了清查,并由國土、林業、公安、森警等部門組成綜合執法工作組對虎跳峽鎮哄搶、非法開采金屬礦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同時,礦產資源客觀方面的因素也嚴重制約我州礦產業正常發展。一是我州重要礦產資源,包括普朗銅礦、紅山銅礦等30多個礦業權以及維西楚格咱鐵礦、鉛鋅礦均分布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各類風景名勝區域,礦業開發受到嚴格限制。二是重要礦區、大中型礦床被多個小塊礦權分割,影響了整體規模性勘查及開發。三是礦產資源勘查程度低,勘查工作滯后,新發現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不多,影響了礦業開發的合理布局,制約了礦業經濟增長的速度。四是礦山開采規模結構不夠合理,達到中型開采規模的礦山企業僅有6家,占全州礦山總數的15.4%,而小型和小礦企業則占84.6%,不利于規模化、集約化開發。五是全州80%礦山企業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致使企業生產周期短,年生產期僅為6-8個月,影響了礦山生產。 ? 保護開發并重?科技興礦結碩果 ?? 如何把州內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高效轉變。近年來,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水電開發,高度重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產業政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和循環經濟,通過配置、收購、參股、兼并、合作、聯營等方式,對全州礦業經濟的生產要素進行集中和重組,逐步形成以大型礦業集團為主體、中型小型礦山協調發展的礦業開發新局面,努力走有迪慶特色的綠色、高效、新型工業化道路。 ??? 一是妥善處理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保護和礦業開發的關系,遵循《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加大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保護力度,并積極開展規劃調整,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主動協調各方,認真落實“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他風景名勝區的調規及邊界細化工作,把州內重點成礦區從限制范圍內調整出來。二是加強資源整合。在州委、州政府的強力組織下,鐵礦資源整合后主要由昆鋼集團開發,銅礦資源集中整合后主要由云銅集團開發,充分發揮云銅和昆鋼兩大龍頭集團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逐步形成一種優勢資源配置一個大企業、一個大企業帶動一個大產業發展的格局。兩大集團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已在我州完成了20多個億的礦產固定資產投資,初步實現了資源的有效保護、結構升級、集約開發、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三是加大勘查力度,切實弄清礦產資源家底。鼓勵和扶持重點老礦山開展外圍及深部找礦工作,特別是加大銅、鎢、鉬、鉛、鋅等優勢礦種的勘查力度;鼓勵各種經濟成分投資實行商業性勘查,提高現有礦山企業的資源保障程度。認真貫徹落實“整裝勘查”和“云南省三年找礦行動計劃”,政策上予以傾斜,資金上予以扶持。2010年至2012年,全州共投入地質勘查資金4.54億元,完成14.2萬米的鉆探工程量,地質找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評價了1個超大型礦床:香格里拉普朗超大型銅礦,累計探明銅資源量430萬噸,遠景資源量可達1000萬噸以上;探獲1個大型鉬礦床:香格里拉銅廠溝銅鉬多金屬礦普查項目,目前已探明銅資源量5萬噸,鉬資源量3萬噸;同時,得到了一大批重要找礦信息,為今后礦業勘查打下良好基礎。四是鞏固和壯大現有礦業企業,培育扶持新興礦產業。對已有礦產企業進行提升和改造,依托重點骨干礦山進行資源、產業及產品結構的合理調整及優化,提高礦業綜合科技水平,逐步實現從高產量到高效益的轉化,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鼓勵現有礦山企業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具有抗風險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集團化采、選、冶、加工聯合企業,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五是開發與保護并重,走科技興礦之路。嚴格遵循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珍惜、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制止掠奪式開采,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加大對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嚴重、市場競爭力弱、安全隱患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的小礦山的整治力度,加強礦業企業采、選、冶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強礦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調整和優化,提高企業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礦產品的產出。六是貫徹生態立州戰略,走綠色礦山、和諧礦山之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礦山開發建設中,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重要地位。嚴格礦山準入條件,重視礦山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加強礦業開發的綜合整治力度,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安全生產、注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 ??? 截止目前,全州共設置金屬礦采礦權41個,非金屬礦權46個,全州各類礦業企業共計82個。其中,大型1個、中型4個、小型30個、小礦25個、建材礦山22個。共設置探礦權155個,探礦區塊面積4568.04平方千米,占全州總國土面積的19.14%。礦業從業人員達5800多人。2011年,全州完成礦業年產值16億元,占全州國民生產總值(44.7518億元)的25.42%,占工業總產值(19.1525億元)的59.39%,實現稅費總額1.6652億元。 ?? 展望未來,綠色迪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產業強州”:雪域高原工業經濟大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