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村民小組和諧幸福村建設綜述 寒冬的香格里拉,寒氣逼人,異常寒冷,記者再次翻越大小雪山,深入香格里拉縣東旺鄉躍進村普丁村民小組采訪。 普丁村民小組地處上游村與躍進村的分界線上,全村253人。如今的普丁村民小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鄰里和諧、家庭和睦、宗教有序、民族團結、經濟發展。誰曾想到,幾年前的普丁村民小組,與現在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面貌。村民生產生活發展嚴重滯后,生活困難。 為使普丁村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普丁村民小組發展與穩定的問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指導下,普丁村強化對“中心工作”的組織領導,實行村干部包片責任制,不斷加強規范化管理,形成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了以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社會治安綜治維穩領導小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搞好綜治宣傳工作和普法工作從而使該村社會治安狀況得到改善,實現了從亂到治、從落后到發展的良性發展,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得到了明顯發揮,有效推動了全村經濟社會有序發展。 強組織 建陣地 在村里采訪時村民楊忠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的頂梁柱就是黨支部,黨支部的黨員或者干部無論何時何事都干在其他群眾前頭,特別是在搞建設或公益事情時,處處帶頭示范,處處無私奉獻。 的確,一個村子要發展、一方群眾要致富,黨支部這個最基礎的戰斗堡壘切實發揮好作用是關鍵。據普丁村有30年黨齡的老黨員丹珍曲批回憶,2008年以前,村里僅有5、6個黨員,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或生活困難的群眾。一年僅有的幾次組織生活也只是走過場,沒有更多的實際內容和意義,更別說強組織、建陣地了。2008年后,縣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一方面加大了對黨支部的支持力度,新建了支部活動場所,一方面健全完善了黨支部的制度,抓好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村級工作規范化建設。讓黨支部在村里的作用逐步增強,不少群眾自覺向黨支部靠攏。如今僅有253人的普丁村黨支部黨員有34人。 知黨情 感黨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近年來,東旺鄉黨委、政府針對普丁村部分群眾存在的社會公德意識淡薄、法制觀念淡薄等情況,組織開展以“知恩,弘揚中華民族美德;感恩,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報恩,促進社會和諧”為主題的農村感恩教育活動,努力在全村營造“人人心存感恩,個個知恩圖報;人人遵紀守法,個個科學創業;家家和睦相處,村村倡導文明;事事維護團結,處處體現和諧”的社會氛圍,為建設“和諧普丁,文明普丁”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大投入 發展農村經濟 近年來,東旺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普丁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2007年以來,普丁村修建三面光2公里、田間路3公里,解決用水難等問題,建起了農家書屋、籃球場。如今的普丁村,水泥衛生路鋪到了群眾家門前、田間路修到了山頭上、自來水引到了水缸里…… 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普丁村黨支部圍繞經濟發展、建設和諧安康村大做文章,致力于樹旗幟、強產業、建基礎、惠民生,黨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在黨支部的積極引導下,截止2012年10月,全村共有養殖戶7戶;以原有的集體林地為基礎,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及技術支持,組織黨員、群眾重新開發經濟林50畝,種植核桃苗500余株。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技術培訓,重新嫁接梨樹、蘋果樹新品種。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收入逐年增多,從2006年的950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2800多元。 發揮老人協會作用 為建設新農村作貢獻 記者在普丁村民小組采訪時,村里的老人協會正在黨支部活動中心開展活動。黨支部書記、組長丹珍曲批說,老人協會已有60多名會員,在全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普丁村老年人積極發揮余熱,增強主人翁意識,做到老有所為,老有得樂。村里聘請資歷深、威望高、經驗豐富、熱心村務的老黨員、老干部擔任新農村建設顧問。老人協會配合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建設獻計獻策,參與建設項目的決策、實施和監督,幫助協調解決征地、捐資、投工投勞等問題。同時,村黨支部聯合老人協會組織開展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敬老好兒女”、“好兒媳”、“好公公”、“好婆婆”等活動,表彰好人好事,在操辦紅白事項過程中引導廣大群眾節儉辦事、移風易俗,樹立良好的村風、民風。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這幾天,普丁村男女老少一有空閑時間就聚集在黨支部活動中心排練節目。村民取宗說,春節期間村里要舉辦聯歡活動,大家正在抓緊時間排練節目。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丁村修繕活動室,更換辦公設施,購買文藝、體育器材,添置科普書籍,建起了“農家書屋”,組建了普丁村文藝宣傳隊。 該村通過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和不斷開展經常性的文化活動,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看書、跳鍋莊、參加文藝活動的人多了,學習種植、養殖技術的人多了,酗酒、賭博、打架、斗毆的人少了,違法犯罪的人少了。全村呈現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穩定、民族團結、宗教有序、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石顯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