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憶趙明喜 趙明喜同志離開人世已經十年了,可許多人對他依然念念不忘。 趙明喜同志系云南通海市人,原先在維西縣農牧局工作。六十年代調攀天閣鄉任鄉農技站站長。任職期間,他貼近群眾,了解群眾的困難疾苦,深入田間地角,與群眾同勞動,經常和社員談心,掌握了攀天閣的地理情況、農耕情況和民風民俗。他知道攀天閣是個海拔2600米的高原盆地,是世界高海撥的產稻區之一,它所產的黑谷紅米是一種獨特的品種,經考究,1916年,當地居民彭氏、曹氏二兄妹回原籍鶴慶掃墓途中,從劍川上蘭鄉(今老君山鎮)帶回三升“烏鴉谷”品種,它是唯一的寒帶稻種。到攀天閣試種后取得成功,從此翻開了攀天閣種稻產米的歷史。 攀天閣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付出了最大的艱辛,在原來幾十畝田的基礎上,擴大到1800多畝。為了滿足種稻的需求,趙明喜同志通過認真調研,采用單株選育、提純復壯的方式,培育出一種產量相對高的白谷品種,稱“攀農一號。”這品種也是目前世界上適應海拔最高、產量穩定的品種。從此打消了“秧苗壞了無處找,不是黑谷栽不成”的后顧之憂。 由于品種珍貴,一年一度的選種、留種、育秧比較認真,村民在趙明喜同志的帶領下深入田間,將飽滿、穗大的谷穗選抽出來,不用脫粒機、不用連竿打,而是把抽回來的谷穗一把一把地用手在矮桌上板下來,再把板下來的谷種經太陽曬干后,收藏在木缸里,在每年撒秧前二十天,把谷種提前泡在松木槽里,插上幾枝新砍來的松枝條,泡上二十天后,將它撈出來曬,待水氣曬干,把它放到木缸里,捂上一天一夜,便可撒到提前做好的秧田里。 做秧田是一道相當細致的農活,趙明喜同志要求撒秧的田必須提前鋪上一層厚厚的干松毛并放火把它燒掉。這樣做,一能增加秧田溫度,二能燒死田中的蟲卵和害蟲,三能燒死各種雜草的草籽,四能增加秧田的鉀肥。田燒好,挖秧田,挖完秧田放田水,然后用鋤頭把秧田拌細,再用手撈去秧田中的草根。秧田必須用一根圓木把它滾平,使秧田水深淺保持一致,方可撒秧。 田間管理更是一道艱辛的工作,趙明喜同志要求所有農戶一要防止牲畜、雀鳥破壞。二是要求秧田水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深度。三是如發現秧田水起青苔,要即時撒“硫酸硐”。如發現蟲子翻小秧,立即撒提前準備好的“紅木皮粉”。如發現小秧長勢不好,必須排出秧田水,讓太陽曬上一至二天。到秧苗長高一寸時,施清糞水一次。在趙明喜同志的督促下,各家各戶對秧田的管理不敢掉以輕心。 趙明喜同志還認真抓好插秧的四個環節。一是搶節令、谷雨期間完成備耕工作,立夏節令正式投入栽插,小滿必須關秧門。二是搶水,栽秧前一定要把田中的水放好,如天旱或水源不足,趙明喜同志便發動各農戶使用吊桶打水,也要把秧苗按節令栽下去。三是改變以前多株密植、滿天星的插秧,實行每丘田插秧都要拉線,認真注意株距、行距,做到稀株密植。四是保苗水一定做到深淺一致。待一星期左右秧苗定根后,“除草劑”就要跟上。 攀天閣的稻谷要種得早,收得早。為了提速插秧期,趙明喜同志采用了溫室育秧、薄膜育秧等科學的育秧方法,改變了歷來的清明泡種、小滿開秧門的例規,實現了谷雨節令完成備耕工作、立夏節令正式投入栽插、小滿節令必須關秧門。 由于采用了以上種種種田的科學措施,促使攀天閣的稻谷產量由原來的畝產兩百斤,逐年上增至目前的600多市斤。 趙明喜同志永遠活在攀天閣人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