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布移民點里的三個小故事 ●楊洪程 點亮萬家燈火,造福一方百姓。維西縣瀾滄江流域的里底、烏弄龍、托巴電站建設如火如荼,水電移民工作強力推進。2014年元旦,記者跟隨維西縣瀾滄江電站建設推進組的同志來到位于瀾滄江西岸的姑布移民點,傾聽移民的心聲,感受移民工作的酸甜苦辣。 “從抵觸到支持” 元旦節中午,我們來到姑布移民點移民王文艷家中,王文艷講述了他們一家人從對移民搬遷抵觸到理解支持的心路歷程:我今年46歲,漢族,妻子是藏族,兩個孩子一個在讀大專,一個在讀初三。我們家世世代代生活在羅義村洛打塘村民小組。搬到這里前,我靠著手藝,外出務工找錢,妻子在家從事農業生產,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溫馨快樂。 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國家要建設大電站,我們的家鄉成了淹沒區。剛聽到我們即將搬遷的消息,我和村里人一樣,心里堵得慌。大家在茶余飯后討論背井離鄉后的生活,心中很憂慮。工作組的同志來做工作,我們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盡管如此,工作組的同志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政策、講道理。小到一般干部,大到縣委常委、副縣長余金全都到過我們家。干部們總是耐心細致地擺事實,講道理。人心都是肉長的,干部們的辛苦我們看得到,干部講的道理也慢慢進入了我們的心里。 要說令我最為感動的是中秋節的前一天,維西縣委常委、副縣長余金全帶著推進組的同志來到我們家了解搬遷中存在的困難。我對他們說,我們家明天就搬家了,歡迎大家來我們家過中秋節。第二天一早,余金全帶著推進組的同志來幫我們搬家,讓我們感覺到干部與我們的心離得更近了。回想起來,我們從抵觸到支持,靠的是推進組把工作做到了我們的心窩窩,我們的愿望與國家政策實現了最佳結合。 搬到這里后,我的重要工作就是自力更生修建廚房、圍墻和大門,沒有時間去務工賺錢了。我的妻子通過競聘在華能瀾滄江電站籌建處找到了一個臨時崗位,每月1500元。我們家4個人中,有兩個享受“低保”,從今年1月開始,國家每月給我們每人310元的生活補貼。 聽干部們說,政府將利用藥材山實施移民后續產業項目,建設藥材基地,但愿這件事情能夠早日辦成。搬到這里,可以說實現了安居,但我們沒有了耕地,如果沒有后續產業,那么,我們將無法樂業。 人不能朝后看,既然搬到這里了就得朝前看。現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找到錢供兩個孩子讀書成才,讓他們將來找到一個飯碗。家里的事情忙完后,我將憑著技術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供孩子念書。 “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支持國家建設” 我叫喻進蓮,藏族,今年60歲。搬到姑布移民點前我家住在洛打塘,丈夫癱瘓在床,兒子是殘疾人,女兒去年考上了小學教師崗位,現在中路鄉中心校工作。在搬到姑布移民點前,家主要靠著耕作農田度日,經濟來源少,生活很艱苦。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我們家搬了兩次家。2010年,政府建設“維德”二級公路,我家列為搬遷戶。剛安頓好不久,政府通知我們要搬到姑布移民點去。俗話說搬家三年窮,何況是像我家這樣的困難戶。說心里話,對于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我們打心里不愿意。但是,我們不能只考慮腳尖子前的事情。國家搞建設,我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支持。 對于我們家的困難,干部十分關心,從前年到現在,先后有10多批次干部到家里做工作,縣移民局長張成義給我家癱瘓的老公送來了70味珍珠丸,還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200元錢給我們。推進組的同志還幫助我們搬家。看到干部時時刻刻為我們著想,我們的心亮堂多了。 在干部的宣傳下,我們懂得了移民政策,拿到了應該享有的補償款,享受到了政策規定的待遇。 搬到這里,我們住進了安居房。住的條件比以前還要好,但是,我們家只有我一個人能做活路,我又只會種莊稼,別的不會。現在沒有了田地,一家人只能靠著政府發給的“低保”和移民生活補助費過買糧,買油,買菜日子。要是能夠有一個找錢的路子就好了。講到這里,喻進蓮用衣袖擦了擦眼淚。 從“掃地出門”到邀請做客 和成銀是從維西縣商貿局干部抽到到瀾滄江電站建設推進組工作。2012年12月31日夜晚,記者與和成銀圍在火塘前談起了移民工作的酸甜苦辣,不知不覺中,我們聽到了2014年新年的鐘聲。2014年新年,和成銀和他的同事們在移民點里度過了元旦。 記者離開移民點時,和成銀講述的故事一直縈繞在腦海里: 我們剛剛走進移民戶家中做工作時,不少群眾對我們的到來持不歡迎態度,有的移民戶見我們到來故意拿著掃帚掃地。我們心里清楚,這是“掃地出門”的意思,對我們表示不歡迎,有的移民戶破口大罵,唾沫星子都濺在我們臉上。 移民戶的工作沒有做通,沒有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我們心里很難過。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移民群眾思想一時不通。也情有可原。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心里也不好受。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無論移民群眾情緒如何激動,我們都把移民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不厭其煩地做工作。 做移民群眾的思想工作最難的就是要找到政策與移民愿望的結合點,處理好業主、政府與移民之間的關系。工作中,我們講政策苦口婆心,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直到群眾理解、明白。 人心換人心。我們用真心贏得移民群眾對重點建設的理解和支持。移民群眾對我們從“掃地出門”到邀請做客,這幾天,每天都有移民群眾邀請我們到家里做客。移民群眾把我們當做親人,我們心里比蜜還要甜。有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和趟不過的流沙河。移民工作有條不紊,維西縣瀾滄江流域水電站建設工程順利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