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獨克宗古城采訪見聞 永基卓瑪 文/圖 ![]() 孩子們在尋找曾經的四方街印記。 1月14日,獨克宗古城火災發生三天了。走在遍地廢墟的四方街,吹來的寒風中,煙火味已經漸漸淡去。轉經幢落寞地矗立在冬日的陽光下,大龜山默默地注視著山腳下的殘墻斷壁。然而,災難壓不跨古城里的居民,這里寄托著他們太多的希望,他們永遠不離不棄。 卓瑪的家 自己的家和客棧都在火災中消失的卓瑪在獨克宗古城旁的挪亞咖啡館已經連續坐了3天。這場忽如其來的大火讓卓瑪和其他災民一樣,在一夜間失去了房子和財產。挪亞咖啡館里,依然人來人往。在卓瑪的身后,“卓瑪的家”的宣傳單還貼在挪亞咖啡館的墻上——帶著笑臉的卓瑪、溫馨的客房、舒適的餐廳。 “留著吧,只要人在,一定還會有新的‘卓瑪的家’。”當大楊說要不要把“卓瑪的家”宣傳畫取下時,被卓瑪制止了。 1999年,卓瑪從云南政法專科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那時,迪慶的旅游剛剛起步,作為一名本地藏族,卓瑪從小受到藏文化的熏陶,藏傳佛教、藏民風俗、香格里拉風情……都是卓瑪的解說擅長本領。回到家鄉,她放棄了考公務員的機會,一直從事導游行業,在十年的導游經歷中,卓瑪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淀及人生經歷。2009年,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卓瑪在獨克宗古城四方街買了一棟老藏房,開了屬于自己的客棧,起名“卓瑪的家”,并根據古城的建筑風格和藏文化元素裝修藏房。她說,要讓來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在她的家里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和藏民族的淳樸熱情,感受到獨克宗古城文化的底蘊。“卓瑪的家”花費了卓瑪的很多心血,十年的導游經歷,卓瑪收集了好多老家具,而這些老古董家具,曾經是讓卓瑪驕傲的財富之一,但在誰也沒預料的火災中,老古董家具,連同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卓瑪的家”,如今都成一片廢墟。 “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家被大火一點一點吞沒。”11日,火災發生的那個晚上,卓瑪什么都來不及收拾,只帶出一個隨身小包。火災發生后的三天,卓瑪恍恍惚惚,覺得自己呆住了一樣。“到第三天,才開始醒過來一樣,原來一切都真的發生了。”讓卓瑪感覺欣慰的是,火災發生后,當地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和其他災民一樣,政府都安排了免費吃住,還領到了當地政府發的3000元慰問金及10000元的救濟金。 我們相信未來 在卓瑪旁邊就坐的江參,火災前,在獨克宗古城里開店賣藏式地毯、藏式編織品等手工藝品。這場火災中,江參也是家當都沒了。但江參的臉上依然掛著笑容,可面對這么大的災害,誰的心里不苦呢。 “一個微笑的人,永遠遇到是微笑的人,一個有愛的人,永遠會遇到有愛的人。”采訪中,江參說出的藏族諺語溫暖著大家也溫暖著我。“既然災害都發生了,政府和愛心人士已經在幫我們站起來,就像一個孩子,政府已經給了那么多關心,幫你站起來,但未來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下去。” 江參計劃再開個旅游特產超市,而有解說特長的卓瑪也準備加入江參的行列。卓瑪計劃先去打工,等古城重建后,又將“卓瑪的家”搬回古城。 在困難面前,大家相互鼓勁,相互溫暖,依然對獨克宗古城充滿希望,也對香格里拉充滿希望。江參說,他是一個本地人,在古城經營特產店的幾年中,看到迪慶的旅游不斷實現蛻變,特別是迪慶的旅游走上二次創業之路后,他看到迪慶向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迪慶的旅游設施越來越完善,而且有那么多的旅游資源,所以他和卓瑪,還有眾多的遭遇火災的商家都相信,古城的明天依然會更好。 我們的家還會在 挪亞咖啡館的主人大楊在三天過后,回憶起獨克宗古城的那場大火時,還在心疼。“如同放電影一般,閉上眼睛,古城那些熟悉的場面,四方街、青石板路……點點滴滴還在腦海中回放。” 14年前,大楊來香格里拉游玩時,遇到一場大雪,就決定留在香格里拉開西餐廳。14年間,就在獨克宗古城停車場旁邊的挪亞咖啡館迎來送往了好多游客。這期間,挪亞咖啡館見證古城的發展、變化,也見證了迪慶旅游的起步、發展、飛躍。大楊說,沒有迪慶旅游的發展,沒有獨克宗古城,也就沒有挪亞咖啡館。 “這里的人都那么好,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人和諧相處,雖然我是外來人,但每一天都會被眼前看到的一些事情所感動。”轉眼間,14年過去了,大楊對古城的感情越來越深厚。在這場意外的火災中,大楊在獨克宗的挪亞咖啡館并沒有受到傷害,可提到滿目瘡痍的獨克宗古城,大楊心疼,談話間,眼淚一次一次掉下來。 曾經是“茶馬古道”重鎮的獨克宗古城,她的祥和永恒、寧靜淡泊、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主題吸引了大楊等一批又一批的外地人來到香格里拉,在獨克宗古城安家,并成為古城的成員之一。 火災發生后的幾天里,災民到挪亞店里進餐時,大楊都沒收錢。“我能做什么,我能做的也只是這么一點。”大楊平以自己方式傳遞著獨克宗古城特有的溫情。 獨克宗古城曾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在旅游發展的今天,各色的手工藝品、各地的口音、各種的膚色又在這里繪制出一道別樣的風景。而那些星羅棋布在獨克宗古城,各具特色的咖啡館、酒吧、餐廳,又是熱愛獨克宗古城,并駐扎在古城里的人的根。 一夜之間,曾經的繁華都變成了灰燼。在四方街的一片廢墟中,在古城里安家10多年的指南針西餐廳的凱瑞拉著妹妹的手,留著眼淚繞著那些斷墻殘壁走著,但在哽咽聲中說出的卻是:“有這么多關心我們的人,我們還會有古城的家。” 古城明天會更好 路邊,被大火燒的融化的玻璃碎渣不時可見,地上的流水還微微冒著熱氣。從指南針西餐廳過去,是一家老銀店,曾經在柜臺里光影亮目的銀器,如今都黑忽忽地睡在火災的廢墟中。老銀店的主人老趙和妻子蹲在廢墟里,慢慢用鐵棍子翻刨著被大火燒融化的銀子。老趙是鶴慶人,一家人在古城里經營銀器店有數個年頭了,如今,他黑黑的臉上都有了高原紅。 三天的時間,老銀店的那片廢墟已經不能在找到什么了,老趙和妻子把廢墟中能找到的廢鐵和燒壞的那些鐵鍋堆積到三輪車上,并用繩子綁好。在開銀店之前,老趙曾經做過餐飲行業。“現在可能會苦點,但還想著能湊錢開個店,讓媳婦照看著,自己去打工,有手藝的人,總不會餓倒的。而且,黨委、政府那么關心幫助我們災民,雖然遇到困難,但心里感到很溫暖。”走過好多地方的老趙喜歡獨克宗古城,也見證著香格里拉的發展,他說,現在迪慶有那么多國家公園,還有那么多景點,他相信,來迪慶旅游的游客還會越來越多,只要戰勝眼前的困難,以后,他的銀店依然會越做越好。 水火無情,可人有情,政府及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像暖暖陽光溫暖著災民的心。在火災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溫暖的一幕幕都在上演。 遇到火災中失去店鋪的巧云,她說搶救出來一些衣物,一年前,巧云到香格里拉旅游,并在古城安家開店。火災發生當天,她還主動把自己的衣物捐獻給什么都沒來得及搶救的其他災民。 巧云是個畫家,是古城的人文精神吸引她選擇在這里安家。面對采訪時,她坦然地說:“即使什么都沒有了,但只要有一群淳樸善良的人在,古城依然會在,古城里依然有真善美,古城依然會美好,那些愛香格里拉的人,不會停下腳步的。”最后,巧云給記者看了一首她在火災當天寫的詩: “昔日重現/一千多年以來/您的美/藏于每一個了解你的人的內心/敬你仰你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你知道么/那一晚/我多愿化作雨/一場暴雨/哪怕一生一次/也必為你酣暢淋漓/潤濕你心中千年怒火/那一夜/我多愿化作雪/一場暴雪/就算一生一場/也必為你飛舞滿城/縱使飛蛾撲火/也只為你融化/如今/我只有愴然淚下/面對滿城廢墟/如果/您可以涅槃重生/我依然愿意/為你 守望。” 采訪結束時,天色已晚,月光古城一名商戶獻給古城的歌仍在腦海中回響:香格里拉屬于全世界,獨克宗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