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務實清廉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也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發揮先進性和表率作用的具體要求。作為宣傳干部和黨的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樹立牢固的為民務實思想,使新聞宣傳更有針對性、思想性和時效性,關鍵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和如何為,這“三為”問題。 一、為了誰 我們辦新聞媒體,我們新聞工作者辛勤工作是為了誰?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思想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新聞工作是黨和人民的橋梁紐帶,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肩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重要使命,其職責就是做輿論引導、思想武裝。新聞工作者是從事引導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勵人、凝聚人的精神勞動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的輿論宣傳工作者。新聞工作從職能上講,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服務的,歸根到底就是為人民服務。 二、依靠誰 依靠誰的問題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問題。人民群眾是黨執政的根基和血脈所在,失去群眾就失去了立黨的根基,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同樣,人民群眾是黨的新聞工作的根和源所在。新聞工作一旦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新聞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聞和人民群眾是源和流的關系,根和葉的關系。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實際,扎根群眾,新聞才能根深葉茂,富有活力。社會生活是新聞的源泉,人民群眾是新聞報道的主體,沒有變動的社會生活就沒有眼前一亮的新聞,沒有人民群眾就不可能產生層出不窮的好經驗、好典型。 在解放日報創辦初期和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當中毛澤東就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開門辦報的思想,明確指出了黨的新聞工作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三、如何為 一要堅持黨性同人民性的相互統一,黨的主張同人民的呼聲相互統一。 黨性和人民性是相互統一的。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新聞工作必須講黨性,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只有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才能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黨的新聞工作者既是黨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只有把黨的主張同人民的呼聲統一起來,把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生動實踐和典型事例宣傳出來,用人民創造出來的精神力量來引導、鼓舞、激勵人民才能增強宣傳報道的針對性、思想性和時效性。 二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吃透兩頭上下功夫。 輿論宣傳工作要上接天線。所謂上接天線就是要吃透黨的理論政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只有打好理論政策功底、科學知識功底和法律法規知識功底才能做到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把握好宣傳報道的主基調,找準宣傳報道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所謂接地氣,就是在吃透上情的同時,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了解實際情況,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只有吃透兩頭,宣傳輿論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把握“時、度、效”。 三要培養務實作風,樹立務實精神。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新聞的文風在于樸實。堅持真理、倡導公平、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客觀真實,準確無誤,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真實生動地再現新聞事件是新聞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但是真正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新聞往往被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所掩蓋,正如金子要從金礦中提煉一樣。沒有吃苦精神和務實作風,就不可能挖掘出有價值有思想的新聞,新聞工作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飄浮。因此,求真務實精神是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政治素質,也是最為可貴的職業精神,不下功夫深入實際,不下功夫寫作提煉,不鑄就透過現象抓本質的務實作風就不可能寫出有思想性和指導性的新聞。 四要深入開展“走、轉、改”,切實轉變作風,樹立清新文風。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既是提高新聞報道的針對性、時效性、思想性和親和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新聞工作者務實作風,鍛造吃苦精神,了解民情,反映民心,樹立樸實文風的有效舉措。新聞報道的源頭在社會實際當中,人民群眾是物質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和力量,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眾這片沃土之中,汲取營養才能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走、轉、改”既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普遍規律,也是發揚黨報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優良作風的實際行動,黨的新聞工作者務必增強“走、轉、改”的自覺性,單位要制定長效機制,領導要切實帶頭作表率,深入到雪山草原、農村、工廠、學校、社區,采寫出更多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新聞,更多群眾身邊的新聞,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并將“走、轉、改”貫穿于辦報、辦網、辦臺始終,形成常態化,才能更好地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才能真正把“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思想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錢 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