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一切依靠群眾就是堅持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這是由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作為農業科技人員,面對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接觸的就是人民群眾,工作的場地就是農田,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要按照“教育實踐活動要著眼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睆娜嗣袢罕姷囊庠赋霭l,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做好服務工作,在工作場地“農田”與服務對象人民群眾的“心田”之間架起一座反映農民心聲、體現農民意愿,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通向中國夢的橋梁。 ?????? 一、提高認識,堅決反對“四風”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抓好自身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照鏡子”,就是要對照廉政準則,對照改進作風要求,對照群眾期盼,對照先進典型,查找宗旨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方面的差距?!罢鹿凇?,就是要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敢于觸及思想,正視矛盾和問題,從自己做起,從現在改起,端正行為,維護好農業科技人員的形象?!跋聪丛琛?,就是要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深入分析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原因,堅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要解決實際問題,更要解決思想問題,實踐好農業科技人員的職責。“治治病”,就是要深刻解剖自己,查找自身在思想、工作作風上存在的問題,認真反省、堅決改正,強化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素質及能力。 ?????? 二、?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及服務能力 首先,必須全面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要不斷學習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樹立實踐長才干、實踐長技能、出真理的思想。一是要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質修養,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和各級黨委、政府的規定。二是要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掌握先進的實用技術,力爭做先進農業科技生產力的代表和踐行者。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強科研意識和實踐意識,積極參與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農技推廣工作能力。三是要增強創新意識,在工作和實踐中不斷成長,在新形勢、新時期、新機遇面前,要勇于擔當,主動進行農業生產新技術、農民增收新途徑的創新與思考,結合本職工作,努力成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實驗者、示范者、推廣者。在本職工作中,腳踏實地,做到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其次,以身作則,真心做人,認真做事。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站在農技推廣工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立場及處境去思考問題,把農技推廣工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意愿與發展需要擺在第一位。 再次,要吃苦耐勞講奉獻。農技推廣工作是為廣大農民群眾謀利益的公益性事業,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更要注重吃苦奉獻,更要注重農民需求,更要注重實干興農,“俯身聽民意,實干聯民心”。 ?????? 三、?立足實際,做好“三農”服務工作 1、要充分發揮體系、技術和行業三大優勢,大力開展農技推廣服務。一是技術服務。積極投身農業基礎研究、科技推廣、項目實施等重點工作,著力開展技術配套和示范推廣、做好品種區試和良種推廣、高效栽培技術推廣等工作。二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契機,繁育農作物良種、提升科研能力、完善服務手段。三是科技服務。認真履行職責,加快轉變推廣方式,創新推廣方法,大力開展農業技術(農民增收方法)培訓、成果轉化、產業開發。 2、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農技推廣工作新機制。一是創新農技推廣職責任務。農業發展進入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期,農技推廣體系既要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增強科技支撐保障能力,做好“四個保障”,即保障糧食安全、保障農民增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保障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又要根據市場及環境條件的改變,不斷探索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并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二是創新農技推廣方式方法。根據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農業生產經營規?;⒅黧w多元化的新特點,要不斷創新推廣方式方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需要,做到“六個適應”,即適應農業生產市場化、適應農民增收多元化、適應種植規?;?、適應生產標準化、適應操作機械化和適應服務信息化。三是創新農技推廣保障制度建設。保障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經費預算,切實強化公益服務。保障科技人員的學習、進修、職稱晉升、合理流動等權益,提高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要努力提升農技推廣的科技支撐能力、指導服務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一是要在加強隊伍建設上下功夫,著力提高履職能力,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技人員培養力度,創造條件支持農技人員研修深造,培養一批立志獻身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者,建設產業技術團隊。二是要在轉變服務方式上下功夫,著力提高服務能力。 對任何一個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新措施的應用,群眾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年的莊稼,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說就是一切,他們都不會輕易下決心,農業科技人員就要與百姓面對面的接觸,結合各農戶的實際、深入田間地頭,不但要把技術講給農民聽、示范給農民看,還要讓老百姓真正接受新的農業科技技術,掌握技術。因此,必須要有理論聯系實際和精耕細作的試驗、示范做基礎,加強開展科技培訓工作,提高農戶接受新技術、新品種和應用新技術、新品種的信心,達到科技興農、農民增產增收目的。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要強化良種推薦、技術集成、病蟲害防治等個性化服務,滿足生產需求,進一步促進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發展。三是要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著力提高支撐保障能力。要強化技術集成配套,全力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集成組裝先進實用技術,強化關鍵技術突破、災害應急技術研發和農機農藝配套,逐步建立區域化、標準化、規范化的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區域糧食生產穩定增產。四是要在推進信息化建設上下功夫,著力提高決策服務能力,要強化農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技信息人才隊伍建設,整合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現代通訊和信息技術,逐步建立以智能裝備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農技推廣體系,全面提升農技信息服務能力。讓農業信息系統和工作系統既能夠反映、體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心聲,又能夠宣傳和貫徹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通過農業科技人員的辛勤勞動和教育實踐活動,在“農田”與“心田”之間架起一座黨和人民群眾溝通、連接,共同發展進步,實現中國夢的橋梁。( 閔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