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兵: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 國慶勿忘祭先烈,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65周年的紀念日,也是我國首個烈士紀念日。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歷史會遠去、但不會被忘記,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七旬老兵趙尚珍為我們講述了他18年的從軍往事。 盡管已有73歲高齡,趙尚珍老人精神狀態仍然良好,對往事的記憶十分清晰。1959年,抱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國家獻出青春熱血”的信念,18歲的趙尚珍踏上了從軍路,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42師126團的一名戰士。“126團那可是一支歷史悠久、能打勝仗敢打硬仗的隊伍。”老人自豪地告訴記者,自1949年正式組建以來,這支隊伍先后參與了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等多個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1964年,126團全團官兵還創下了整團武裝泅渡金沙江的先例。8月6日,毛澤東同志在《陸軍第14軍隊126團泅渡金沙江經驗的通報》上做出批示,《解放軍報》《國防戰士報》等多家報紙先后刊發社論,號召在全軍內學習126團武裝泅渡金沙江的經驗。 1959年秋天,經過一個多月的軍事訓練后,趙尚珍所在的126團前往西藏參加平叛剿匪戰斗。從1959年到1962年,歷時3年的平叛作戰中,126團先后作戰308次,殲敵4107人,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部隊過了奔子欄就沒有公路了,全體人員只好徒步翻越白茫雪山。”回憶當初的征程,老人不禁感慨到:“當時的條件苦得很,有的戰士在翻山過程中凍壞了腿腳,有的還把命留在了山上。”由于道路不便,部隊進藏后物資供應不足,戰士們平均負重30多公斤,吃不飽就沒有力氣,就無法戰斗。然而在某些土司、匪首的蠱惑和教唆下,當時的藏民對解放軍仍然存有懷疑和敵視情緒,拒絕為部隊提供給養。“餓了就吃草原上的花花草草,煮一鍋糌粑面,每人可以分到一小碗。我們還為當地牧民找回了許多丟失的牛羊,但老百姓的糧食我們是堅決不能動,也不會動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126團全體官兵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良作風改變了藏民的觀念,贏得了當地藏民的接受和擁護。 “我們遭到了伏擊,槍聲響成一片,班長楊英就倒在我的身邊,首長就在身后,我們不能退縮,我們要拼死抵抗!”老人的情緒十分激動,仿佛回到了當初的戰場。 1961年5月,趙尚珍所在的126團通訊連抽調接受了護送軍區首長的任務,在芒康到邦達途中遭遇到當地土匪的伏擊。戰斗一打響,沖在前方的趙尚珍和班長楊英、戰士王全良三人遭到了敵方猛烈的火力打擊,楊英肩胛中彈,王全良腿部中彈數槍。遭到伏擊后,趙尚珍等人沒有退縮,迅速進行反擊作戰,與此同時,后方的周農普帶領戰士從側面進行包抄,展開反伏擊戰斗,打退土匪的進攻,保證了首長的安全。然而,班長楊英卻在戰斗中因傷過重犧牲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沒有忘記這些犧牲的戰友。2006年8月,我又來到芒康,在昔日戰斗的地方,在鹽井烈士陵園內,祭奠楊英等犧牲的戰友。看到他們的墳塋修葺完好,政府、學校每年都組織人員祭拜掃墓,我感到十分欣慰。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這些烈士,正因為有了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說。?(記者 和泰君 郜鵬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