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哈巴村便民服務站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結合實際,在哈巴村建立便民服務站,致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壩鄉位于香格里拉縣東南部,以東壩、白地、哈巴三塊壩子而得名。下轄東壩一、東壩二、安南、白地、瓦刷、哈巴、江邊7個行政村,共75個村民小組。7個村委會呈南北走向依次分布,鄉內山高谷深,橫向距離達100多公里,道路發展滯后,村與村之間的距離長。從東壩村到鄉政府有50多公里,安南村委會到鄉政府也有50多公里,村民到鄉政府辦理一個簡單的業務來回至少需1天的時間。如果村民對辦事流程不了解,準備的材料不全還要重復跑,加之,鄉政府很多崗位編制只有一人,碰到辦事員下鄉或出差時,就會出現找不到人白跑一趟。 為了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三壩鄉黨委、政府結合哈巴村位于江邊村、瓦刷三個村的中心位置,每月農歷初五、十五、二十五“街子天”,當地村民都會集中到哈巴趕街的實際,決定在哈巴村探索建立全縣第一個綜合性村級便民服務站,配備電腦、打印機、復印機等硬件,并根據村民實際需求設置服務窗口,采取“一站式”服務,安排村“兩委”班子成員輪流值班。平時,村民可以到服務站把需要辦理的事項或需要了解的問題反映給值班人員,每逢哈巴村街天前,由村委會集中村民需辦理的事項和需要了解的問題上報給鄉政府,街天鄉政府根據村委會上報情況,安排相關業務部門工作人員到哈巴村便民服務站進行集中現場辦公。在辦理基本業務的同時,還就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給予政策解釋和辦事流程指導,就近就便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改變了一直以來哈巴村、瓦刷村、江邊村由于距鄉政府路途較遠,村民辦事不方便、成本高的現狀,得到了附近村民的一致好評。 為讓服務站真正發揮便民的作用,該站建立健全制度,辦事預約制度、服務承諾制度、工作制度、工作人員守則、廉政建設制度、首問負責制度、限時辦結制度、一次性告知八項制度。對服務承諾、受理事項、工作規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明確了辦事程序、辦事人員、辦事責任,截至目前,服務站已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務500余次,辦理全程化事件320余件。 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已漸漸走進群眾生活,走進了老百姓的心中,服務站便民、服務功能成效明顯。一是村“兩委”職能得到提升。村“兩委”變管理村民為服務村民, “街子天辦事”已基本成為附近村民的一種習慣,辦事路途短、時間短、成本低,既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又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深受群眾歡迎。二是鄉黨委、政府服務水平得到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務站在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服務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還能面對面、零距離地聽取群眾對鄉村兩級組織提出的意見、建議,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暢通了渠道。三是轉變了村干部工作作風。變“群眾跑腿”為“干部跑腿”,干部主動入村研究村內發展、干部主動入戶了解群眾疾苦,得到了服務區百姓的普遍認可。四是維護了農村的和諧穩定。變矛盾“上交”為就地化解。在服務站,鄉村兩級政府干部可以零距離接觸群眾,傾聽群眾意見和訴求,可以及時發現、排查和處理各類矛盾糾紛。五是融洽了黨群關系,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改善。群眾希望辦理的事件都得到及時辦理,群眾心中的難題和訴求都得到及時傾訴,干部與百姓之間的交流增多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群眾對政府的信賴度也增加了。 三壩鄉黨委負責人說,為進一步提高黨委政府工作人員為民服務意識,增強為民服務能力,下一步該鄉進一步整合工作資源和服務內容,逐步在離鄉政府較遠的村建立便民服務站,把民生臺帳工作融入便民服務工作之中,依托“一站式”服務把農資供銷、文體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等納入便民服務中,在便民服務中落實好民生工作,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效率,切實做到“讓群眾好辦事、為群眾辦好事”,更好地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和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