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 (記者 郜鵬程) 今年以來,維西縣葉枝鎮倮那村緊緊圍繞“黨建領村、產業富村、民主管理、依法治村”的思路,立足自身資源優勢,調結構、促增收,以“合作股份”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倮那村是典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當地農民收入主要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由于受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特色優勢不明顯,農業產業化和科技化水平低,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等因素影響,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的現象較為突出。倮那村黨總支書記和其士在基層工作多年,他認為基層工作最難的就是沒錢辦事。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群眾的基本訴求得不到滿足,時間一長,既影響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形象,也不利于村“兩委”工作開展。 今年年初,為改變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基層黨組織“無能力辦事”、“無錢辦事”的困局,維西縣葉枝鎮經過充分調研,把倮那村定為試點村,探索開展強基惠農“合作股份”試點。按照“雙方自愿、互利互惠、民主管理”的原則,在保持資金性質不變、投入渠道不變、監管主體不變的前提下,倮那村整合利用州農牧局幫扶的40萬元項目資金和鎮政府自籌的10萬元資金,加上群眾土地折價入股的方式,形成“合作股份”,成立倮那村專業合作聯社。通過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群眾自主種植管理,合作社統一收購、包裝和銷售的模式,帶動群眾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升級調整,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推行,倮那村“紅色股份”試點進展良好,逐漸形成了“山腳種蔬菜、山腰種水稻、山頂種藥材”的立體式特色種植體系,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逐漸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目前,按照“聯合社(總支)+合作社(支部)+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倮那村共建立了三個種植基地,共計種植生姜20畝、優質稻300畝、藏木香120畝,預計實現經濟收入100多萬元。 倮那村黨總支負責人和其士告訴記者,經村“兩委”班子商議確定后,下一步倮那村打算將60%的紅利作為追加股本,用于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擴大再生產;30%的紅利則作為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四議兩公開的程序,主要用于村級公益事業、扶貧濟貧、組織活動、表彰先進和彌補辦公經費不足等支出;剩余的10%將按照群眾入股情況進行分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