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藏區交通建設調研側記 建好藏區交通,加快藏區發展,促進藏區穩定,歷來被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也是交通運輸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 10月22日至24日,在參加省交通運輸廳機關黨員干部赴楊善洲林場學習活動后,一向十分重視藏區出省通道建設、關心藏區交通建設一線職工、關注藏區道路建設養護質量、牽掛藏區交通沿線民生的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劉一平,長途跋涉幾千公里,深入到滇川交界的香格里拉、德欽等地,與當地黨政領導、交通部門負責人,共商藏區交通運輸發展大計,共議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良策。無論是在懸崖峭壁的“一線天”,還是交通建設一線的工棚邊,劉一平一行風塵仆仆,訪藏民、看工地、進道班,把足跡留在了高山峽谷間,把發展的信心傳遞到了每個藏區交通建設者心中。 交通支起大香格里拉“骨架” 沿國道214線進入小中甸鎮,茂密蔥郁的森林,野花盛開的高山草甸和一棟棟嶄新的藏族民居、新修的柏油路、隨處可見的青稞架構成一道美麗的藏區風景。 迪慶地處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天然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由滇入藏的交通要沖,素有“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稱譽。 新中國成立前,迪慶境內無一寸公路,交通運輸極端落后,還處在“山間鈴響馬幫來”的狀況,交通運輸全靠人背馬馱、溜索過江。1951年,迪慶境內開始修筑公路,拉開了迪慶公路建設的序幕,逐步改變了交通閉塞的狀況。 “以前,這里還是一條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沒有排水溝,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有時候騎摩托車出門,一不小心就陷在泥巴里,馬走在上面也會摔跟頭。出行很不方便,很多農畜產品運出去都靠人背。”迪慶州委常委、香格里拉縣委書記余勝祥道出了藏區交通狀況的變遷。 徜徉在滇川藏區的城鎮或農村牧區,令人感慨和感動的首先是路。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路,在讓外界深深感受到藏區發展與變化的同時,也讓生活在這方熱土的人們感到振奮與憧憬……從無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順暢、便捷。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把迪慶建成東部藏區的交通樞紐”的目標,迪慶州正全力加快“入藏、通川、達邊”交通建設。站在香格里拉至稻城公路一期工程施工圖前,迪慶州交通運輸局局長陳群興致勃勃地介紹迪慶綜合交通發展的“122313”思路,即:建設1條麗香鐵路,香格里拉、德欽2個機場,麗香、西香2條高速公路,香德、德維、香維3條公路主干線,香鄉、香稻、香木、香玉、滇川、德鹽、德巴、德芒、德貢、維福、維蘭、維通、維麗13條對外通道和實施鄉鄉、村村、組組通油路或硬化路,初步形成了以國(省)道為骨架,縣、鄉、村公路為網絡,機場、水路運輸為補充的大交通運輸格局。 “以后滇川路可以有多條通道供選擇,未來,迪慶道路通達條件差的情況將得到基本改善,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陳群這樣評價即將形成的迪慶大交通網絡格局,“它將把迪慶建成大香格里拉區域客流、物流集散中心和藏區通往東南亞、南亞的交通樞紐。”大交通推動大開放,大交通支撐大產業,大產業促進大發展的藍圖近在眼前。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樸素的話語在藏區雪域高原得到了生動詮釋。雖然,迪慶州大交通建設成效顯著,基本改變了“行路難、行車難”的問題,但也存在交通建設歷史欠賬多,“補課”任務重;交通總量不足、路網密度不夠、交通功能不完善、樞紐地位不突出等問題,與滿足人民群眾安全、便捷、高效出行的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車一路向前,時而穿梭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嶺中,時而顛簸在崎嶇的盤山公路上,劉一平一邊實地查看當地的交通狀況,一邊詳細了解云南藏區出省通道的建設進展情況。 一位游客的期盼 時值香格里拉旅游的旺季,澄碧的藍天,熠熠生輝的雪山,神秘幽靜的藏傳佛教寺院……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但是,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僅讓游客大費周章,也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在香稻公路浪都段,來自昆明的游客周云華忍不住吐槽:“要是我們云南境內的道路狀況能像四川境內一樣,該多好啊!請您一定要替大家呼吁,加快出省通道的建設步伐,到時候就能有更多的游客欣賞到高原的美景。”她期待香稻公路通車的那一刻,也道出了藏民的心聲。 迪慶屬云南唯一藏區,自從在國家層面上將“中甸縣”成功更名為“香格里拉縣”之后,云南提出與川藏毗鄰藏區一起建設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雖取得了相應成果,但實際操作中的建設進展卻極其緩慢。這片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交通問題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迪慶州人大副主任、工商聯主席陳俊明呼吁:“云南應再一次迅速將大香格里拉的環線及核心全面建設作為全省旅游優先發展戰略認真研究并實際投入,加快構建完善的迪慶交通運輸網絡,具有無以比擬的區域戰略意義。” 三省聯手,合作共贏。參加調研的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汪洋強調,要深化與云南、西藏等周邊省份的旅游合作,加快區域內道路交通互聯互通,共建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尤其是要把交通建設擺在首位,抓緊推進重要國省干線的改造和建設,構建藏區與內地和周邊省份的快捷大通道。 “迪慶具有連接西藏、四川的區位優勢,要突出重點狠抓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省委書記李紀恒在迪慶高原調研時曾要求,迪慶州要加強與周邊的互聯互通建設,著力構建東連四川、西接怒江、北進西藏、南入麗江的大香格里拉公路交通體系。 在整個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迪慶處于幾何中心,這使得迪慶州在“大香格里拉”地區中起到軸心區的作用。“如何利用這個區位優勢,打破區域間的各種壁壘呢?改善通達條件成為迪慶最先要突破的瓶頸。我將積極向中央和省里真實地反映情況,爭取更多的支持。”劉一平表示。話音剛落,周云華樂得眼笑眉飛,與她同行的游客在旁聽聞,也自歡喜。 目前,四川入滇道路已基本具備連接條件,但我省藏區出省道路仍處于提升改造和攻堅時期,由于工程的艱巨性,還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鐵軍中的鐵軍 藏民都說,滇川通道是鑿出來的天路。 當置身于在懸崖絕壁上鑿開的滇川通道上,只見日夜奔騰的東旺河就像纏繞在巨人腳下的一根細細的藍絲帶,顯得那樣寂寥。300多米的高差,不時會令人頭昏目眩。心中不由產生這樣的疑問:建設者是如何在這樣的懸崖峭壁上修路的? “滇川通道三級公路是連接滇川兩省兩州的重要通道,該通道不僅是香格里拉旅游環線的重要屏障,還可以避開迪慶、甘孜兩州之間大、小雪山常年積雪封山斷路的現象,使滇川國防公路暢通無阻,更可以有效保護大小雪山珍貴天然林木,是一條集經濟、旅游、生態、國防為一體的黃金大道。”陳群介紹說,滇川通道建設項目全長為54.2公里,其中,一期工程從香格里拉縣東旺鄉勝利橋至四川省毛屋段,全線長31.42公里;二期工程從很永至勝利橋。目前,一期路基工程已接近尾聲。 由于地處高寒山區,高山峽谷相間,地形起伏大,當地藏民用“深山絕壁通天路、歷盡艱險架飛虹”來形容交通人的艱辛。 滇川通道一期工程第一標段的項目經理陳大奎從事公路建設已經30多年了。他說:“我修路30多年了,像這段公路幾乎步步驚心的修路經歷還是第一次遇到。” 迪慶州政府副州長蔡武成介紹說,在懸崖峭壁上鑿路一靠頭腦,二靠吃苦耐勞精神。首先,筑路工人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懸崖峭壁上開挖一條寬度不到一米的人行便道,這條便道要從低谷處向上開挖,很是艱難,修這樣的便道就如同在空中搭建一個天梯,其險無比。便道修好后,工人們便攀援在懸崖上開始打炮眼,修進場簡易公路,簡易公路修好后才將機械設備運進施工場地。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陳群身為一名交通人,對迪慶州交通網布局不完善、對外通道不足等現狀十分擔憂。境內公路布局以國道214線和香維、德維線為主骨架,路線以南北走向布局為主,路網布局單一,成“樹狀”缺乏與周邊地區的東西向布局的直接連通路線。由于通達深度不足,存在“最后一公里”現象;加上部分道路配套設施不齊全,公路“通而不暢、通而不安”等“卡脖子”現象安全隱患大,農村公路整體功能難以發揮,直接影響了當地農民群眾的出行。 據了解,滇川通道香鄉公路香格里拉很永至四川毛屋段,最高造價路段每公里超過2500萬元,是目前全省三級公路中造價最高的項目。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質和氣候條件導致迪慶州交通建設和養護成本高,目前在建的香德二級公路單位造價接近4200萬元,是全省二級公路建設中投資最高的項目之一。 修筑公路不僅艱辛,而且充滿危險。驅車行進在施工公路上,越往里走,道路越是艱難,坐在車上的人們,心始終是懸著的。我們所乘坐的越野車,底盤被擦了十多次,車胎被磨破了一次,就連熟悉藏區路況的司機都感慨:“現在路面基本上已成型,比起前兩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了。” “人們都說,在魯甸地震中搶險保通的交通人是鐵軍,今天看來,你們是鐵軍中的鐵軍!”劉一平對筑路人動情地說:“此行我感觸頗深,一是藏區自然條件惡劣,筑路人克服萬難的精神令我敬佩;二是藏區通道建設承載了太多人的期盼,我們也將積極呼吁,擔起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早日暢通藏區出省通道。”聽罷,正在工程建設指揮部辛勤勞作的筑路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紛紛邀請劉廳長合影留念。 滇川通道一期工程第二標段的項目經理易遵義是四川人,他也很有感觸:“雖然在這里修路的條件非常艱苦,困難重重,但是當地的藏民對我們交通人感恩戴德,遇到修路人,他們會主動邀請去家里喝杯酥油茶,大家都希望早日打通這條通道。” 香格里拉、三江并流,這些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將伴隨著滇川通道的不斷完善,為游客帶來更多選擇、更多便捷;而民族團結示范區的風韻,將展示迪慶州建設和諧社會的多姿多彩。從這個意義上說,交通是窗口的階梯,登上它,便風景無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