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實施惠民政策見聞 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不斷延伸;一排排漂亮的新農房拔地而起;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近年來,我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各項惠民工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保障性住房政策讓困難群眾搬進新家 去年,維西縣塔城鎮巴珠村的初稱老人告別了幾十平方米的小土房,住進了100平米的大房子,家里的牛羊也都搬進了50平米的牲畜棚。這都得益于游牧民定居工程。 幾年前,老人一家6口人擠在一個幾十平米的小土房里,沒有廚房,只能在外面的空地上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做飯。牲畜也沒有固定的畜圈,雞鴨跑進房是常有的事。 近年來,我州實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農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等讓廣大群眾搬進了干凈寬敞的大房子。工程的實施實現了人畜分離,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在迪慶的很多地方,像初稱老人這樣享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群眾還有很多。 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扶拉統村民小組的余正光老人也像初稱老人一樣搬進了新家。以前扶拉統村民小組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雨季經常發生泥石流,村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為了讓村民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政府為村民重新選址,并免費修建了房屋。 教育惠民工程讓農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一直以來,教育工作備受迪慶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州先后實施了“兩免一補”、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集中辦學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讓藏區農牧民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 80多歲的扎西尼瑪老人家住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諾西村。他感嘆道:“現在的孩子讀書太幸福了,學費不用交,還可以拿補助,吃住條件比家里還好,這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老人的孫子格桑在納赤塘小學就讀,按照“兩免一補”的政策,每年格桑有1600元的生活補助,同時政府還為格桑購買了中小學學生平安保險。 “過去的諾西村完小校舍破舊,辦學條件差,現在的納赤塘小學校園整潔,教師素質高,學校還專門配備了生活保育員照顧低年級學生起居。去看望孫子時,我特別留意了食堂的伙食,有十多樣菜,品種豐富。現在孩子也變胖了。”扎西尼瑪樂呵呵地說。? 醫療惠民政策避免群眾因病返貧 “這次妻子住院,報銷了2.86萬元的住院費用,這多虧有了新農合。新農合確實是我們農民的護身符。”家住香格里拉縣尼西鄉的魯茸尼瑪說。 今年年初,魯茸尼瑪的老婆患肺結核,2次住院,光住院費就要5萬多元。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出院后,新農合報銷了70%的醫藥費,讓魯茸尼瑪喜出望外。 “妻子住院后,我們到處借錢,湊到了7萬元,進行治療。沒有想到的是醫院結算時直接報銷了住院總費用的大部分。”魯茸尼瑪說。 據悉,2013年,全州新農合參合人數達274148人,參合率98.47%。資金總收入93210320元,總支出88638500元,資金使用率95.1%。 就業政策讓群眾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我州相關部門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中積極探索,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培訓,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與用工市場實現有效對接,部分剩余勞動力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 以前被閑置撂荒的土地,如今租給合作社,收入卻比以前高出了許多。我州通過強基惠農“合作股份”,引導當地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了“租地收益金+家門口打工”的雙重收入。 日前,記者在維西縣慶福村看到,村民們正在蔬菜大棚里勞作。今年28歲的和麗彪是村里的黨員,他把自家的3畝土地租賃給了村合作社發展大棚蔬菜,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不僅拿到了土地租金,還有打工收入。 在相關就業部門的指導下,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組織成一支施工隊,到附近村子里蓋房子,搞裝修。青年們既找到了錢,又能照顧家庭。 家住其宗村的王申大爺就深刻地體會到自家生活的變化。王大爺說:“以前家里窮,連一個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就靠種田維持生計。兩個兒子經過相關部門的培訓后,學到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每月給家里寄回來3000多元的生活費。女兒在村子里的旅店里做清潔員,一個月能掙1200元。現在一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王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