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是伊核問題談判的最后期限,這場歷時12年的馬拉松談判進入沖刺階段。由于目前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各方仍分歧嚴重,一些分析認為,“大限”到來時恐怕仍難達成協議。 本月18日開始,伊核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會談再次開啟。22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伊朗外長扎里夫和歐盟伊核問題協調人阿什頓齊聚維也納進行密集磋商,希望能夠在24日之前達成最終協議,但情況并不樂觀。目前各方博弈異常激烈,克里22日表示,六國和伊朗在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中依然存在“嚴重分歧”。 施泰因邁爾23日表示,各方10年來從未如此接近解決問題,但能否達成協議仍是未知數。據俄新網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3日發表聲明稱,以色列正與多個大國進行磋商,勸說他們不要承認伊朗“核門檻國家身份”。阿聯酋外長阿卜杜拉當日則表示,阿聯酋主張伊朗全面放棄提煉濃縮鈾。據法新社報道,克里23日與扎里夫進行最后關頭的談判,但伊朗可能計劃將談判再延期一年。伊朗學生通訊社23日報道稱,伊朗代表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目前伊朗與有關六國正致力于達成最終協議的政治框架,而非正式協議,“由于時間有限,而且又有各種細節和附加文本,要在24日前達成最終協議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努力集中在離心機數量、解除制裁的步驟、福爾多及阿拉克設施等原則性問題上達成妥協”。該官員表示,如果23日晚間就最終框架協議未能達成妥協,談判將考慮延期。(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