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委縣政府關愛武裝工作紀實 ● 司川 彭運濤 楊智? 近年來,德欽縣委、縣政府真心實意抓武裝,在梅里雪山下,譜寫了一片最深最美最真國防情、軍政軍民團結和諧新篇章。? 強軍“三個必須” 2013年8月31日,該縣奔子欄鎮發生5.9級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考驗,縣委積極調兵遣將,但在調動民兵參與抗震救災過程中,由于居住分散、山路差等原因,快速集結民兵遇到難題。僅有一支20人的常態化民兵應急分隊,卻因人數有限,勢單力薄,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救災一線,發揮的作用不算大。看到緊鄰的香格里拉駐軍部隊陸續趕來支援,縣委“一班人”既高興又尷尬。 和平時期用兵也許可以等,甚至可以靠友鄰支援,但戰爭來臨時還能等嗎?孤軍深入作戰時還能行嗎?群眾喊救命時上不去怎么辦?強軍夢能實現嗎?縣委召開專題會議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討論…… 隨后幾個月,書記、副書記深入縣人武部,主動了解掌握武裝建設情況,與干部、職工探討抓武裝工作的方法,并參加縣人武部組織的民兵點驗和訓練,全面了解基層民兵建設存在的難點問題,掌握全縣民兵情況。 問題出在基層,根子卻在機關。經過調研,縣委與人武部共同制定強軍興武的發展路子,“強軍不能等靠讓,時不我待待何時”,要求全縣領導干部一定要主動關心國防、積極支持武裝建設,建成一支“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精干管用”的應急民兵隊伍,確立了三年創建藏區一流人武部的奮斗目標。 思路決定出路。縣委、縣政府明文規定“三個必須”: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其中一課必有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理論知識、每名新提升鄉鎮領導干部必到人武部當兵鍛煉、“軍事日”活動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必有一人參加,在全縣掀起強軍興軍熱潮。 不到一年,德欽縣充分借鑒民兵“建、管、訓、用、保”經驗成果,迅速在國道214沿線組建4支快速應急民兵分隊,5個鄉鎮武裝部正規化達標建設,調整免職2名“專武不專”干部。 興武不能窮武裝 德欽地理偏僻,山高谷深,森林、草場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自然災害頻發。 有一支一聲令下“拉得出、用得上、具有專業化特點”的常態化應急民兵隊伍,對及時搶救國家和群眾生命財產意義重大。這看似簡單,但對國家級貧困縣來說,花大價錢投入武裝建設劃不劃算?能不能達到預想效果?到底是主抓經濟還是先抓武裝? “經濟和武裝兩手都得抓,兩手都要硬,與其左顧右盼不如埋頭實干。”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針對民兵分隊難集中、人員難管理、資金難統籌等問題,縣委派出工作組與人武部一起商量研究解決辦法,積極借鑒友鄰縣經驗,在德欽縣城政企中率先組建120人的常駐民兵分隊,并制定《常駐民兵分隊管理實施辦法》,由書記擔任分隊教導員。 “再窮不能窮武裝,再難也要迎著干。”兩年來,縣委全力支持,德欽縣先后投入資金960余萬元,完成了人武部整體搬遷完善、城市應急民兵常駐分隊和農村摩托車救援分隊建設,組建保交護路、抗震救災、森林撲火專業化分隊,選送110人次專武干部外出學習,成套專業救災器材相繼配備到位,解決了多年來救災“三無”問題(無專業隊伍、無裝備器材、無施救能力)。還結合實際,充分發揮礦山企業挖機等裝備作用,成立企業應急救援隊,探索出一條軍地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雙贏。 落實政策興武裝 受地理條件限制,德欽駐軍訓練一直存在“老大難”問題:找不到一塊平整的綜合訓練場。縣委聯合工作組多次到林業、國土部門協商,把已經納入擬建直升飛機場的規劃用地,先期借給人武部作為民兵訓練場使用,并安排相關人員尋找新址,解決民兵訓練場難保障的問題。 駐軍轉業干部在高原工作多年,想今后落戶德欽,享受高原退役待遇,但全州轉業干部政策規定,自主擇業干部落戶必須要有住房,且人均面積不能少于45㎡,縣委要求縣民政局特事特辦、靈活處理,規定只需18㎡。并優先解決復退軍人安置,人武部干部、職工家屬子女就業等問題。 凡到“八一”、“國慶”等重大節日,縣委總是牽頭帶著人武部同志看望慰問“藏三連”老前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去年,縣人武部原政委陳達剛身患喉癌急需手術,得知陳政委家庭條件不寬裕,縣委多次指示人武部要主動預墊醫療住院費,并從專項經費中支出3萬元補助。分管武裝工作的副縣長第一時間送去地方政府的溫暖。 2014年,德欽縣人武部被云南省雙擁辦評為“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