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微風中彌漫著花的芬芳讓人陶醉。當迪慶高原還未從寒冬中蘇醒過來,金沙江畔早已春意萌動。翠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柳梢上的嫩芽、碧玉似的金沙江把香格里拉縣上江鄉福庫村裝扮得如詩如畫。 鄉間平整的衛生路,繞村而過的柏油公路,川流不息的私家車,群眾手里厚厚的“紅票子”…… 福庫村楊春旭大叔家通過經營藥材早已身家過百萬,村尾的全興家通過生豬養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凡此諸多,不勝枚舉。 二十年來,福庫村正無聲地發生著巨變。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這是十余年前福庫村的真實寫照。沒有柏油路、沒有水泥路,交通工具緊缺,“日出離家走,日落未見歸”,公路等級差,交通不便一直困擾著家鄉父老。那時到縣城得提前幾天到兩公里外的車站買票,搭車當天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在路邊生個火堆,苦苦等候。如果誤了車,那就得等第二天的班車。在更早之前,上縣城則往往需要帶上干糧翻過好幾座高山,到達小中甸,再趕到縣城,假如遇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那無疑是雪上加霜了。 我上中學時,哥哥做生豬買賣的小本生意。有一次,哥哥在拖拉機里載了三四頭肥豬到離家近一百公里的維西縣塔城鎮出售,我坐在車廂里當了“小跟班”。早上八點出發,在車上“搖”了近十多個小時,下午7點左右終于到了塔城。當哥哥和我對望時,兩人早已成了“灰人”,全身上下全是厚厚一層灰。而今,這一切已成為了歷史。沿著寬闊平整的柏油路,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輕松到達塔城。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交通基礎建設力度,開發區至金江、上江、五境、尼西全線鋪通了柏油路,家鄉對外通達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和推進,水泥路也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村民的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萬元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熱詞,一個村里存款上萬的人家才能用這個詞來稱呼。如今,家家戶戶都成了“萬元戶”,有的是十萬元戶、百萬元戶。 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金江、上江一線歷來都是全州糧食主產區,被譽為“魚米之鄉”。過去,雖然糧食年年豐產,但由于缺乏產業作支撐,百姓收入始終較低,難以實現新的突破。為此,多年來,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和引導沿江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從青稞種植到種桑養蠶,再到烤煙種植,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各項惠民支農政策落到實處,現代化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家鄉群眾收入也直線上升,“萬元戶”再也不是家鄉人民的“遙想”。 如今,全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買上了拖拉機、摩托車,有的還買了轎車;隨著家電下鄉等政策的實施,手機、電視、洗衣機、冰箱冰柜走進了農家;大型聯合收割機、旋耕機等機械成為農民種植莊稼的好幫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舒心。(和泰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