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指標下降 民生指標上升 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維西縣各族群眾對“十二五”最后一年如何收官十分關注。 “GDP指標下降,民生指標上升,在穩字上下功夫,在進字上做文章,努力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確保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是2015年維西縣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顯著的特點。 主動適應新常態 在今年維西縣人代會上,該縣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力爭全縣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8%以上。”與上年相比,以上三個預期指標均有下降。同時,對民生指標提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單位GDP能耗下降1%。 按照部署,今年維西縣將解決出行難問題,全力以赴做好維通二級油路、香維、維福、瀾滄江江西公路建設,加快推進行政村公路硬化、自然村公路建設步伐,認真做好拉河柱治超站、縣城二級客運站等建設項目。加快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繼續推進縣城二道河泥石流防治,永春河二期、臘普河一期防洪治理,維登鄉政府駐地、攀天閣鄉習咱科、永春鄉慶福河、康普鄉谷岔地質災害防治。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繼續落實瀾滄江、臘普河、永春河片區農村能源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森林撫育、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設,完成公益林建設3.5萬畝,義務植樹60萬株。做好城鎮面山生態修復、縣城水源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住建等部門正在加快推進縣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完善工程、新城區供水管網和縣城南部新區雨水管網建設項目,做好青年路、人民中路、興維南路、紅杉路等市政道路建設。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即將開工建設塔城鎮自來水廠、生活垃圾填埋場、葉枝鎮自來水廠及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項目。推進塔城鎮農村敬老院、縣應急避難場所、縣日間照料中心、縣救災物資儲備庫、行政村老年活動中心和縣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等項目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強醫療救助與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的銜接,全面規范“一站式”服務,方便城鄉困難群眾就醫。積極推進退役士兵自謀職業,切實解決安置遺留問題。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災害應急救助能力。 農村一萬人將脫貧 為解決“三農”問題,維西縣農牧和科技、水務等部門切實抓好高穩產農田地建設,力爭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1.4萬畝,基本口糧田建設0.56萬畝,實施增糧工程3萬畝,加快推進集特色農業、生態環境、民族文化、園區和美麗鄉村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年內實施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149.2公里,解決5.0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做好巴迪鄉、中路鄉、維登鄉土地整治,牧區飼草料地重點縣建設,加速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今年,維西縣委、縣政府更加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力度完成維登鄉整鄉推進項目、6個建制村片區開發、4個自然村整村推進、7個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推進、對口幫扶項目、異地搬遷建設以及藏區專項扶貧項目的掃尾驗收工作;繼續實施好中路鄉整鄉推進項目,爭取啟動白濟汛鄉整鄉推進項目,全面實施好藏區連片開發、革命老區、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項目以及產業扶貧項目,力爭年內全縣貧困人口減少1萬人以上。抓好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完成2萬人次的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鼓勵農民創業和進城務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共享成果普惠民生 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教育衛生就業等社會事業怎么辦?今年,維西縣委、縣政府采取切實措施加大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年內做好一、二、三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維登富川、保和鎮臘普灣等8所小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啟動縣第二幼兒園及村級幼兒園建設。 維西縣人社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大中專畢業生、服務型企業的扶持,統籌做好各類人員的就業工作,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人社、衛生等部門積極把縣委、政府的要求落到實處,加快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鞏固和提升衛生工作,不斷健全和完善新農合制度,參合率保持在97%以上。衛生部門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更好的滿足群眾就醫需求,加快推進縣鄉一體化管理,做好中(藏)醫院、鄉鎮衛生院住院綜合樓和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撫養費的征收力度和規范管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縣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組織籌備好自治縣成立3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努力推進文體設施建設。做好鄉鎮體育場地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完成縣城廣播電視發射臺提質改造工作,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工作。 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今年,維西縣委、縣政府對改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優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加強項目預算和預算績效管理,從嚴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科學合理完成公車改革任務;著力在醫療衛生體制、文化體制、土地管理制度、戶籍制度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按照非禁即入原則,放寬準入領域,拓寬準入渠道,支持民營企業進入交通、能源、市政設施、社會事業和養老服務等領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充分激活民間資本潛能,鼓勵全民創業,增加民間資本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加大信貸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支持引導企業融資發展,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繼續推進供銷社體制改革,支持農民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業技術服務和農民資金互助服務等工作,支持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社,提升為農服務水平。以進一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重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林下經濟、現代農業莊園等方面有新突破。(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