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江初 永基卓瑪 馬建軍 4月4日適逢藏歷二月十五,德欽縣云嶺鄉西當村迎來了該村獨有的傳統節日“書古尼蘇”(積肥)節。“書古尼蘇”是藏語,“書古”意為櫟樹,瀾滄江沿線的藏族村落都有砍櫟樹枝作為生態有機肥的傳統,相傳過去每年每戶砍完100背櫟樹枝后,就不再砍了,目的是保證第二年櫟樹枝繁葉茂;“尼蘇”意為休息。“書古尼蘇”也是具有環保意義的傳統節日之一。 “今年的節日與往年大不一樣,因為有了‘千促’駐村工作組,活動也比以往多了,也精彩了許多,而且有工作組和我們一起歡度節日。”榮中村民斯那次里說。 據了解,“書古尼蘇”節從藏歷二月十五開始,一般都要過上5天左右。節日里,村民身著盛裝,跳弦子、鍋莊是必不可少的,還舉辦射箭活動。榮中村民小組70多戶人家有7個“涅瓦”(意為值司)組織活動。除了傳統的弦子鍋莊外還有舉辦文體活動,如拔河、籃球賽等。今年“千促”工作組正在駐村開展工作,他們與當地群眾一起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4月8日,剛好是“書古尼蘇”節的第五天,記者來到西當村,見證了干群同樂的生動場面。 當天下午,工作組和當地村民都集中在村里的活動場里,工作組的白玉新和胡春蘭帶著大家在顯眼的位置懸掛了寫有“深入宣傳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推動美麗德欽建設”及“安全、順利、和諧、圓滿”的鮮紅布標,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比賽中,大家不在乎結果如何,而是注重過程快不快樂。工作組組織了一支隊伍,與當地婦女拔河,男的跟女的較量,引得場外的觀眾笑得前俯后仰。接著是青年隊和老年隊比賽,經過三個回合較量,青年隊勉強贏了比賽。場外的觀眾在加油鼓勁時忍不住跑到場中為自己喜歡的隊伍加油,他們飽含激情地歡呼著,隨著場中拔河的隊員一起傾斜著身體,全然不在意旁人的笑聲,臉上豐富的表情毫不亞于場中使勁的隊員,此時誰也分不清是工作組還是當地群眾,大家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拔河比賽結束后,工作組組織了球隊與本地的小伙子們打了一場籃球友誼賽,村里的老人身著艷麗的藏裝在場邊觀看,球場里精彩的對決和觀眾的閑情雅致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文化下鄉”是這次節日的重頭戲,借著“書古尼蘇”節,德欽縣民族工作隊演員們也來到西當村,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精彩的文藝節目,村民也表演了自編的節目。晚會結束后,人們跳起了弦子,工作組的成員也走進了舞場,與大家一起跳,悠揚的弦子聲在鄉村的夜晚徹夜響起。 晚會前,工作組邀請了迪慶州佛學院的知名專家阿巴老師用藏語生動地講解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民族宗教政策等。工作組向群眾發放了宣傳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