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跟隨迪慶州政研室和維西縣政研室工作人員來到康普鄉阿尼比村托八底村民小組,檢查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情況。 2014年3月,維西縣政研室在村內安排了衛生路建設及人飲安全兩個項目,到年底,兩個項目全部建成,群眾行路難、飲用水難問題得到解決。 見到檢查組到來,村里的男女老少圍了過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起了建設衛生路和飲水工程的經歷。 “趙哥是個好干部。去年,他在我們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把我們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帶著我們投工投勞建設衛生路,興修水利,用小資金辦成了大事情。”托八底村61歲的農民蜂占民說。 托八底村民小組只有18戶傈僳族群眾,多年來,這里的群眾就存在出行難、飲水難問題。去年年初,維西縣政法委主任科員趙樹華被選派到阿尼比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趙樹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訪民情,他將托八底群眾的困難牢記在心間,決心為群眾排憂解難。在他的努力下,維西縣新農辦決定把托八底作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下撥項目建設資金10萬元。 ?托八底村群眾得知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然而,在高興之余新的難題出現了:10萬元建設一條長510米、均寬3米的衛生路和長達300多米的輸水工程真是杯水車薪,加上春節后,村里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完成建設任務十分困難。 趙樹華和村“兩委”負責人請來施工隊,對項目進行預算,完成這兩個新農村建設項目需要投入資金32萬元,得知村里只有10萬元建設經費時,施工隊放棄了這項工程。 錢不夠怎么辦?在趙樹華的提議下,村“兩委”決定采取民辦公助的方式,修建托八底村民小組衛生路和建設安全飲水工程。 為發動群眾,趙樹華和村總支書記、村主任先后到托八底18戶群眾家中做宣傳發動,之后,召開群眾大會再宣傳、再動員。會議結束后,一個場面感動了趙樹華和村“兩委”負責人:18戶群眾都愿意投工投勞建設衛生路和修水利,愿意與村委會簽字畫押。 群眾發動起來了,趙樹華和村“兩委”負責人與托八底小組長一起踏勘現場,做工程設計。為節約水泥、砂石采購經費,趙樹華和村“兩委”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到縣城與商家直接購買水泥,到砂石廠把價格壓低,每噸水泥少花了5元錢,每車砂石少花了6元錢。 3月中旬,衛生路開始建設,趙樹華和村“兩委”負責人加入施工行列,一干就是半個多月。干部的行動是無聲的動員令,托八底村民小組全體村民齊出動,投工累計380個,完成衛生路建設任務。緊接著,飲水工程投入施工,趙樹華和村“兩委”負責人與群眾同吃一鍋飯、同做一樣的苦力活。經過8天努力,飲水工程建成了,清泉水淌進家家戶戶。托八底村民小組在飲水工程中,累計投入義務工310個。 “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是小資金辦成大事情的秘訣。”在聽了當地群眾的介紹后,維西縣政研室主任王麗芬對記者說,“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實現建設生態村、小康村、和諧村的奮斗目標。”?(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