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新農辦實施省級試點村見聞 ● 楊洪程 一道梁子一個溝,把維西縣保和鎮永春河西岸的小馬廠、花園箐、麻迪、老鴉樹、香樟箐5個村民小組分隔開來。從地理位置上看,5個村民小組都有一個優勢,距離縣城5公里左右。 抓住5個村連片和離縣城近的特點,維西縣新農辦在5個村實施云南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設項目。 建設致富路縮短了與縣城的距離。通過實施省級試點村建設,5個村的道路從“傷心小道”變為“通衢大道。”如今,從縣城乘車到5個村20分鐘就到了。“過去,我們村群眾天不亮就背著菜到城里賣,費力費時。如今,用汽車運菜進城,方便多了。”麻迪村民小組蔬菜種植大戶和新元說。 維西縣政研室主任王麗芬說:“前年,我們在麻迪實施通組公路改擴建工程,采用民辦公助的方式。擔心群眾不愿意參加,工程難以推進。通過群眾大會,廣泛發動,充分調動了群眾積極性,白天群眾投工投勞參加通組公路改擴建,晚上自愿修建主干道到自家門前的水泥路。20多天的施工,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新農村建設資金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從蝸居到安居。5年前,香樟箐多數群眾居住在低矮潮濕的木楞房里。如今,在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支撐下,香樟箐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瓦屋頂樓房。像香樟箐一樣,其它4個村群眾的居住條件有了顯著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去年以來,有的農戶拆掉瓦屋面土木結構樓房建蓋鋼混結構平頂房,居住條件更好了。 除了道路交通、住房條件改善外,連成片的5個村實施了農網改造、農村安全飲水、通訊設施改造工程,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提升。 一村一品,產業強村。維西縣新農辦在開展省級試點村建設中突出各村特點,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培育富民強村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花園箐樹林茂密,花草盛開,置身其間,宛如融進一幅水墨畫中,讓人流連忘返。花園箐村民開辦了生態農莊,生意一直不錯。他們依靠生態辦山莊、依靠農莊實現創收。 花園箐傈僳族農民除了辦山莊、種植中藥材走上致富路外,還有的傈僳族群眾摒棄傳統觀念到縣城做買賣。他們一大早乘著汽車帶著山貨藥材到縣城找攤位做生意,山貨藥材鼓起了他們的錢袋子。麻迪村大力發展糯山藥、百合種植業,走上致富路。該村傈僳族群眾勤勞節儉,他們的生活可謂“披星戴月”,盡管很辛苦,但看到勞動有了成果,他們雖苦猶樂。每逢節日,村里的男女老少集中在文化活動廣場載歌載舞慶豐收。有了公路,瓦器器傳人和新元老人的家鄉老鴉樹迅速發生變化,去年,建成了無公害大棚蔬菜基地,群眾有了較穩定的經濟來源。 小馬廠、香樟箐兩個村民小組群眾以藥材、養豬和蔬菜為主業,收入一年躍上一個臺階。 王麗芬說,5個村具有生態環境優勢、區位優勢,能夠為游客提供原生態食品、原生態傈僳族文化。按照規劃,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將成為這5個村的龍頭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