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記者來到維西縣塔城鎮巴珠村采訪,正趕上村里召開群眾大會。會議進行到中午12時許,主持人說:“大家抓緊吃點東西,20分鐘后接著開會。”在午餐現場,一個文明的舉動深深地打動了記者的心:參加會議的群眾將自己“午餐后”的食品包裝物裝進隨身帶著的一個塑料袋里,然后集中丟進村委會大院背面的垃圾集中處理池里。會議結束,整個會場沒有留下一丁點垃圾。 這件小事給記者很深的啟迪:心靈美帶來環境美! 環境優勢就是競爭優勢。當前,全州上下正在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了解決,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心里越來越敞亮。然而,個別地方、個別領域出現了反彈現象,比如有的村子搞環境衛生整治刮了一陣風后“臟亂差”的問題死灰復燃;個別地方、個別領域環境整治收到成效后,農用車載客、超速超載、侵占路產路權等問題“依然如故”。 是什么原因導致個別地方環境問題“依然如故”?是沒有章程可循嗎?顯然不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來,各級各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相繼完善加強環境綜合整治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為保障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組建強有力的監督機構。由此看來,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建設美麗迪慶,光有制度和監督還遠遠不夠,最最關鍵的還是在于提升公民的素質。 心靈美帶來環境美。創建美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環境、社會環境、居住環境、法制環境、投資環境、旅游環境等等最根本的要靠人。建設美好的環境需要管好人的行為,管好人的行為要靠制度,但制度只有被全體公民認同才有力量。公民的素質提高了,心靈美了,遵紀守法、循規蹈矩便成了公民的自覺性行動。這種自覺性就是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取得成效的力量源泉。由此看來,在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一手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督落實,另一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為載體,長期不懈地抓好公民教育,讓美德內化于公民的心靈,外化為公民建設美麗家園、和諧家園的自覺行為。(香格里拉網記者 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