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香格里拉市上江鄉福庫村四組的馮紹成,今年40歲,他的生豬改良技術得到州、縣農牧系統專業人員的稱贊,在當地人們都稱他為生豬改良路上的“明星”。 盛夏的一天,馮紹成院子里悅耳的手機鈴聲響起,正在洗浴間洗臉的馮紹成迅速走進正房堂屋,拿起茶幾上的電話接聽。“馮老弟,我是良美村九組的周老伯,你現在能不能來我們家一趟,我家母豬有些反常,麻煩你幫來我家看看,多謝了?!?/p> “好,我馬上來!”馮紹成掛斷電話??焖俚郊依锏纳i改良實驗室里,準備好出診藥箱后騎上摩托車出發。20分鐘后,他趕到周老伯家,停好摩托車后馮紹成來不及休息就和周老伯來到豬圈檢查母豬出現的相關情況后,馮紹成將準備好的豬精液對母豬進行了人工授精。10多分鐘后,母豬安靜了下來。“一旦發現特別情況,就打電話給我,這段時間對母豬的喂養盡量要清淡些,避免上火……“馮紹成再三叮囑周老伯。 “好!好!好!馮老弟,今天謝謝你了!”周老伯熱情地邀請馮紹成吃早飯,被他謝絕了。 以前,馮紹成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泥水匠,十里八鄉的群眾都紛紛登門請他做活。35歲那年,他四肢的關節炎經常發作,這不得不讓他放棄水泥活。就在馮紹成為尋找新出路犯愁時,在外地的親友給他提供了進行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的建議。當時,在金沙江沿線的鄉村里,大多數農戶重視生豬飼養及繁殖,若能開展這項技術服務,對馮紹成來說,既可增加家庭收入,又可緩解勞動強度,是兩全齊美的選擇。但想到“給母豬人工授精”這個稱謂,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擔心在農村里搞這項技術服務活動會不會遭人鄙視或是說閑話?正當馮紹成猶豫不決時,在親友的鼓勵、幫助和妻子的支持下,2011年至2012年初,他鼓足勇氣先后到昆明、文山、蒙自、賓川等地的種豬廠參觀學習生豬人工授精技術。 學習結束后,馮紹成對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有了深刻認識,他通過銀行貸款,加上原來積攢下來的微薄積蓄,馮紹成引進優質豬種約克、長白、杜洛克三大品種為主的4頭母豬,4頭種豬,投入3萬余元,自己動手建200平方米的8間房,購買一些必須的儀器,建塑料配制點,掛上《上江福庫村生豬改良點》的牌子,開展起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服務。 在剛開始的半年時間里,馮紹成沒有多少客戶,基本上是在本村的鄉鄰之間提供服務。漸漸的,群眾在觀望中逐漸改變意識,不僅欣然接納這項技術服務,并且越來越多的人登門請馮紹成,邀請他上門服務。馮紹成的業務也不斷擴大,4年來,他平均每年完成近1000頭母豬的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服務,服務區域從香格里拉市上江鄉輻射到金沙江沿岸以及德欽縣的拖頂鄉,甚至到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等地。 據了解,馮紹成飼養的種豬每天每頭平均消費12元,每頭受精成本10元,他上門實收服務費每頭15元,免費贈送一套一次性器具;若要保證下小崽為止,則收費每頭50元。馮紹成說自己雖然不是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但這些年來,農戶們在養殖生豬的過程中能減少勞動力、降低飼養種豬的成本,能科學有效地對圈養生豬進行培育繁殖的同時,更進一步優化當地生豬品種,減少病毒傳播,提高地方生豬的健康出欄率,從而間接為人民群眾生產發展,安居樂業發揮積極作用,這讓他覺得自己在增加家庭收入之余也為大伙兒的增收致富出了一份力,這是一件讓他很自豪的事情。 盛夏的白天,時光總是那么漫長,但不知不覺中,涼風習習的傍晚又悄然而至。忙完家中的農活兒,趁著妻子喂豬、準備做晚飯的時段,馮紹成背著藥箱騎上摩托車,又行駛在去鄰村農戶家進行生豬改良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的路上,悅耳的手機鈴聲伴隨著摩托車的笛音,久久回響在鄉間……(李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