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面向貧困鄉村精準扶貧顯成效
近日,記者就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工作,對該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格桑納杰,和綠林尼西雞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和紅東分別進行了采訪。之后,再跟隨管委會群團辦李崇煜和綠林尼西雞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籃翠(女士),到該區重點扶貧對象之一,地處貧困山區的里仁社區龍洞村民小組扶貧點,深入兩家新培育的種養殖戶進行了實地采訪。 據開發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格桑納杰介紹,近年來,開發區管委會始終把扶貧攻堅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狠抓精準扶貧工作不放松,始終要求相關部門和各村社黨員干部層層抓落實,努力把扶貧攻堅工作抓緊抓實。同時,要求各級黨員干部謀事謀在點子上,扶貧扶在精準上,用錢用在刀刃上。通過多方考察論證,嚴格按照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新思路,瞄準幾個貧困山村,吃透理清山鄉地域環境和各方資源優勢。面對山區困難群眾,認真探討研究他們的根本出路和制約瓶頸問題。努力將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轉化為現代的造血式精準扶貧模式;鼓勵一至兩家園區相關企業,整合各方扶貧資金,把有限的扶貧資金投放在能夠有效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的相關企業上,從而撬動企業增效、百姓增收。轉換扶貧資金流通渠道,再配套相關扶持政策,重點培育相關企業發展,要求企業負責帶好山區貧困戶,盯準盯緊企業帶動農戶情況,政府負責為農戶解決困難和問題,并提供高效服務。著力支持鼓勵幫扶企業采用公司加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好更多的山區百姓增收。這就是近年來開發區黨委、管委會通過不斷創新舉措,著力實施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和有益嘗試。 政府支持,農戶積極,效果就是不一樣 當日,記者到開發區迪慶香格里拉綠林尼西雞發展有限公司采訪時,該公司總經理和紅東高興地說:“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廣大農戶的積極參與,效果就是不一樣。”近年來,公司發展迅速,到目前,公司資產已從初建時的50萬元增至600多萬元,所帶動的基地養殖戶已增至50多家。隨著尼西雞山地放養規模的不斷加大,生產運作經驗和經營模式的不斷成熟,產品品質也實現不斷提升,產自山間叢林深處的尼西雞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信賴和省內外市場的高度認可。 為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擴大養殖規模,增加產品數量。公司通過多方努力,得到了各級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特別得到了開發區管委會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僅在去年,一次性得到了100萬元的扶持帶動資金,使公司進一步發展養殖戶,解決貧困戶前期投入資金的困難。目前,依靠更多的養殖戶擴大了生產養殖規模,并且所生產的優質產品在昆明、麗江等地打開了市場,目前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更為慶幸的是,在上月召開的“云品入瀘對接會上,和剛結束不久的昆明南博會上,產自山間叢林深處的香格里拉尼西雞倍受廣大國內客商們的關注。在香格里拉城區召開的“云品入瀘”項目對接會上,與上海市菜園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采購合同。在昆明南博會上,先后與上海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與北京天域精誠國際軟件系統有限公司簽訂了電子商務合作協議。 精準扶貧結碩果 百姓臉龐增笑容 “這年頭我們山里人只要種好樹養好雞,總覺得比干什么都強,去年我們家靠養雞一項凈收入五萬元,并且只需投入一個勞動力,其他人還可以養羊管樹。目前,可以出欄1000只尼西雞,預計除去需付給公司的雞苗款、飼料款等成本費用外,可凈賺27000元。計劃下一批雞苗投放數量再多點,能有這樣的好收入,以前真的從未想到過。”這是7月10日上午,家住迪慶經濟開發區里仁村龍洞村民小組的傈僳族村民唐學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話。 沒想到兩年過后的山間傈僳族漢子唐學忠,說起話來比以前豪氣了許多,他對養殖尼西雞技術、培植管護優質核桃樹苗技術,以及對近兩年全家的經濟增收情況,對下一批雞苗投放計劃,將來的收入規劃等等,都介紹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 回顧2013年7月,正當唐學忠在自家門口準備搭建雞舍時,管委會主要領導還親臨現場指導他,記者也作了隨同采訪,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唐學忠對養殖尼西雞還是個門外漢,興致也不怎么高。當時,不難看出,他是抱著先試試再說的想法。回想起當時只會道苦說貧的唐學忠,如今卻信心滿滿。這也是近年來開發區管委會將扶貧扶到點子上,濟困濟到本質上的真實寫照。 山間小伙創業忙 種植養殖兩不誤 離開唐學忠家,記者跟隨管委群團辦李崇煜和綠林尼西雞公司副總經理張籃翠來到相距兩公里處的另一家尼西雞養殖戶。更讓人感覺眼前一亮的是,見到一位年僅26歲,名叫和英寶的小伙子正在碩果累累的核桃樹下給雞喂水。他不善言辭,來自維西縣塔城鎮,是通過自由戀愛到這里做上門女婿的。結婚后小倆口也曾在城里打過工,可隨后聽到政府鼓勵農村青年回鄉創業,還有不少的扶持優惠政策,也聽到有不少的農村青年在家鄉創業成功的范例。于是,回到村里,依靠當地政府的引導扶持,不僅在僅有的幾塊偏坡地種上了核桃樹,還在自家門口的荒山上種了70多棵核桃樹。并用參加技術培訓班所學到的嫁接技術,已全部嫁接成功。雖說目前核桃樹還沒長大,但基本已進入了掛果期。 記者問到又怎么成為尼西雞養殖戶時,和英寶介紹說,開始他也沒想過再搞這個行當,后來才了解到鄰居唐學忠他們養殖尼西雞每年賺好幾萬。在村社干部們的不斷動員鼓勵下,才主動到綠林尼西雞公司提出了養殖申請,得到了公司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從去年年初開始放養尼西雞,但還是受先試試再說的想法影響,放養數量不多,結果才賺了一萬多元。今年養殖數量已超過1000只,再過一個月便可出欄了,預計至少也能賺到25000元的純利潤。現在,由于他的養雞場大,雞的活動范圍廣,方圓近半公里的綠樹叢林間隨處都有尼西雞飛來飛去。樹下地潮土松,蟲類較多,熱了還可乘涼。這樣一來,小雞的糞便自然又成了核桃樹的有基肥源,結果每棵小樹的長勢都很壯。 據了解,僅在去年,管委會設法給予園區企業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支持外,將上級黨委政府支持的100萬元養殖業扶貧資金一次性不折不扣地拔付給和綠林尼西雞發展有限公司,要求該公司負責給予農戶最大限度幫扶政策,加大幫扶帶動力度,把更多的山區百姓帶起來。通過兩年多時間的按此良性互動,不但使山區百姓養殖尼西雞的積極性得到逐年提高,僅在龍洞村,現已發展規模化養殖戶5家(不含1000只以下養殖戶)。優質核桃樹苗也綠遍了整個山鄉田間地頭,并且大部分已進入了掛果期。(云南經濟日報記者 和茂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