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地周圍種上木瓜、花椒等經濟林后,我既不用花時間上山砍樹枝回來做圍欄,還增加了經濟收入。”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巴珠村委會村民和曉軍說。這是維西縣積極探索在田地四周種植木瓜、花椒和青刺果等經濟林代替昔日木籬笆,大力發展生態圍欄經濟的一個縮影。 地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維西縣,維系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心區的生態安全。1998年國家禁伐天然林政策實施后,該縣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扎實推進“生態立縣”戰略,不僅恢復了植被,還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記者近期在該縣中路、永春和塔城等鄉鎮看到,不少田地里種植的藥材和莊稼均被木瓜、花椒和青刺果等經濟林包圍得嚴嚴實實。塔城鎮巴珠村委會村民和昌說:“我家有12畝地,家中又缺乏勞動力,以前為了防止家畜和野生動物糟蹋莊稼,每年都要請人來翻換一次木籬笆圍欄。現在種植木瓜做圍欄,每年還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我們村從1996年發動群眾種植木瓜圍欄,其目的是為了讓群眾少砍或不砍樹木,因為每畝地的圍欄至少需要6立方米的木材。”該村黨總支書記和勛接過話茬,我們村90%以上的田地都建起了木瓜生態圍欄,每畝木瓜圍欄平均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500多元。現在,全村森林覆蓋率已由天然林禁伐前的92%,提升到目前的98.2%,木瓜生態圍欄面積也發展到1200多畝,年產鮮木瓜300多噸,每年可為群眾帶來經濟收入30多萬元。 隨著木瓜生態圍欄種植技術的逐步成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日漸凸顯,該縣在大力培育傳統藥材產業的同時,還鼓勵群眾發展生態圍欄經濟。目前,在該縣的田邊地角和溝壑邊都能看到花椒和青刺果的身影。中路鄉新廠村委會刮努米村民小組村民虎文耀說:“我家發展花椒生態圍欄經濟,去年產量約150公斤,收入近7000元。”據了解,新廠村委會里底和刮努米兩個村民小組共62戶250余人,去年花椒收入超過萬元的有3戶,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20多戶。(云南日報 尤祥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