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建設生態文明側記 ●楊洪程 明鏡似的查布朵嘎見證維西縣生態保護成效。 生態得到保護,維登鄉新化湖美麗迷人。 7月25日上午,云南省扶貧辦規劃處處長潘正忠一行與永春鄉黨委、政府負責人一起來到慶福村實地踏勘。潘正忠對鄉村干部和群眾說:“你們這里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好,這是你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啊!良好的生態是用錢買不來的財富,在整村推進規劃的編制中一定要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利用環境優勢,把慶福村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村、民族文化村、綠色產業村。” 果由因生,因為果源。慶福村之所以有山清水秀的環境,靠的是群眾保護森林、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自覺。在慶福村,無論走到哪家,你都能在最醒目的地方看到《村規民約》,其中一條就是不準砍伐活立木,不準私挖濫采礦產資源和采砂采石。“俗話說,人養樹,樹養人。今天你砍樹,明天災害來找你。”慶福村河東村民小組傈僳族婦女蜂志花說。 誠如蜂志花所言,保護生態理念已經通過《村規民約方式》鐫刻在慶福村群眾心中,成為大家都自覺遵守的心靈法則。 呵護“綠寶石”的合奏曲 前不久,在維西縣塔城鎮巴珠村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巴珠村的婦女護林小組一邊在原始森林中采摘蘑菇,一邊履行巡山護林任務。突然,電鋸發出的聲音闖進了她們的耳朵。“有人盜伐林木!”同樣的念頭閃現在小組5位婦女的腦海里。這幾位經驗豐富的婦女不慌不忙地循聲走去。確實如他們所料,3名漢子正在用油鋸砍伐一棵高大的紅豆杉。有婦女撥通了電話,向縣森林公安局報了警,同時將情況匯報給村“兩委”負責人。之后,他們悄悄地監視著3位盜伐珍稀植物的不法分子。一個小時后,村“兩委”負責人趕到現場,與5位婦女一起制止住3位漢子盜伐珍稀植物的行為。兩個半小時后,森林公安局民警趕到,依法將油鋸、犏牛等作案工具沒收,并將3名嫌疑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保護森林資源光靠我們專門機關遠遠不夠,最根本的要靠群眾。我們維西縣各村都依照法律法規,采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了保護森林資源的長效機制,聘用了護林員,組建了護林隊,為保護森林資源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維西縣森林公安局負責人在談到群眾自覺投入保護森林資源的情況時說。 有一個數據詮釋維西縣各族群眾保護生態的行為自覺:2014年,維西縣90%以上的森林案件線索都是群眾提供的。 有舍才有得,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選擇中,維西縣不惜忍痛割“愛”。在前幾天召開的維西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議上,縣委書記徐紹文在專題發言中的一段話引起與會同志的強烈共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維西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就沒有維西的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我們要牢固樹立綠色經濟理念,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力度,走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路子。 這段話集中體現了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發展綠色經濟的共識,成為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呵護綠色家園的自覺行動。 上行下效,保護生態環境體現在干部群眾的舉手投足中。30歲剛出頭的維西縣塔城信用社主任邵永祥早在5年前就擁有了小轎車,打去年春天開始,這位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又添了一件交通工具——自行車。除了跑長途,邵永祥出門辦事,早晚鍛煉都用自行車。在談到為何盡量少用轎車多用自行車時,邵永祥說:“少使用轎車多使用自行車主觀上是鍛煉身體,避免‘汽車病’,有利于身體健康,客觀上是有利于節能環保,為生態文明建設作點貢獻。” 像邵永祥一樣,在維西縣各鄉鎮工作的機關干部、事業單位及廠礦企業員工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從崇尚汽車到推崇自行車。 理論一旦武裝了群眾就會轉化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強大推動力。通過宣傳教育,綠色經濟思想轉化為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私挖濫采帶來的“富裕”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富裕”。為了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全局利益,維西縣忍痛割愛,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維西縣建立環境目標責任制,落實環境優先原則,環保工作目標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督到位”的責任制體系,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認真執行《環保法》、《環評法》,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四個不批”原則,即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的項目不批;選址、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群眾反應強烈的項目不批;在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的新增污染項目不批。認真落實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三同時”原則,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通規劃、同實施、同落實。通過“群眾舉報、專項檢查、掛牌督辦”的方式,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格依法依規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遏制住破壞生態環境的“黑手”。 維西縣機關干部到犁地坪水庫植樹。? “三江”腹地滿眼綠 “青山懷抱,綠水長流;村容整潔,庭院花香;產業興旺;生活幸福。”這是對拖枝村農仕村民小組的真實寫照,是生態文明的行為自覺給農仕群眾帶來的富美、優美、和美新生活。 “傾全縣之力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西縣委、縣政府的決策,同時是維西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十二五”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維西縣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使“橫斷山中的綠寶石”在新時代煥發出燦爛光芒。 近年來,維西縣以項目為支撐,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維西縣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陡坡地治理工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工程,認真落實農村能源建設,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通過項目實施,加快了維西林業科學發展。2000年至今,維西縣累計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公益林建設378300畝,其中人工造林89300畝,封山育林251481畝,人工模擬飛播造林19519畝,人促更新18000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地內林草植被明顯恢復增多,林地面積由十年前的484.5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555.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72.16%提高到現在的76%。 天然林不準砍伐了,群眾生產生活所需燃料何來?“我們家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和電器,不消去上山砍柴了。”保和鎮臘八底村傈僳族農民余世根高興地說,“森林保住了,竹筍、蕨菜等林下資源越來越多,我們的收入月越來越多。” 為解決群眾“鍋下愁”的問題,近年來維西縣加大農村替代能源建設力度,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太陽能、沼氣池、節柴灶等替代能源建設突飛猛進,廣大農村群眾在替代能源建設和環境保護工程中得到實惠,既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又減少了木柴消耗,保護了生態環境。 通過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生態保護,“橫斷山中的綠寶石”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森林覆蓋率從1998年的59.7%迅速提高到2014年的76%,居迪慶州之首。全縣核桃總面積達到38.62萬畝,每個農村人口平均擁有2畝以上核桃,主要飲水源和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相應功能的標準,其中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地面水質量保持穩定,飲用水源98%水質良好;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的平均等效聲級達到國家標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 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三江”腹地鳥語花香。維西干部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艱苦努力守住了世界生物多樣性基因庫,守住了人們向往的人間天堂香格里拉,生態文明的成果不僅維西各族人民享有,而且為保護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作出積極貢獻。? “綠色銀行”鼓起錢袋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銀行”是維西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 “我們家養蜂21箱,今年實現收入12000元。”塔城鎮川達村迪夏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說,“今年,我們家準備再發展上10箱。” 綠色經濟的喜訊紛至沓來。今年3月,經國家質檢總局技術審查認定,維西百花蜜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認證,成為迪慶州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到目前,維西縣養蜂戶已達3000余戶,蜂蜜產量約200噸,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主渠道之一。迪慶香格里拉碧羅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百花蜜系列產品現已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大中城市。維西縣城蜂蜜價格從去年的每斤40元漲到每斤50元。 “核桃是我們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今年,我們家光是核桃收入就達到4500多元。”康普鄉扎子村農民蜂成光高興地說。 在維西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林業部門投入大量資金,組織技術力量加快核桃基地建設步伐,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核桃成為廣大山區群眾的致富樹、搖錢樹。今年,全縣核桃總面積達到38.62萬畝,每個農村人口平均擁有2畝以上核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維西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去年,維西縣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3.6萬畝,產值突破1個億。今年,以拖枝為中心的生物產業園區建設快步推進,一大批名特優產品闖入國內外市場,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迅猛發展,效益不斷增強。 記者在攀天閣鄉果咱底等地采訪時了解到,蕨菜、羊肚菌、竹筍等山珍闖入國內國際市場,韓國客商光是在果咱底就收購蕨菜200多噸,國內外客商紛紛云集維西,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創新展示出美好的前景。 生態旅游在維西啟航。“我在這里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香格里拉,這里的青山綠水,這里的藍天白云雋永地刻在我的心里。”來自昆明的游客何先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來到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這里的美景使他流連忘返,禁不住打心底發出由衷的感慨。 怎能不讓張先生激動,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里的茫茫原始森林是國寶滇金絲猴生存繁衍的樂土。這樣的樂土誰人不眷戀! 生態文明結碩果,科學發展上水平。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使“三江”腹地維西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維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單打消了少數干部群眾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會不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擔憂:今年上半年,維西縣經濟延續了“十二五”以來高速增長的勢頭:全縣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516萬元,同比增長12.6%,高于全州增速2.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790萬元,同比增長5.3%,對經濟增量的貢獻率為4.9 %,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405萬元,同比增長19.3%,對經濟增量的貢獻率為47.3 %,拉動經濟增長 6.0個百分點;其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8570萬元,同比增長13.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3321萬元,同比增長10.4% ,對經濟增量的貢獻率為47.8 %,拉動經濟增長6.0個百分點。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5.96元,同比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82元,同比增長12.05%。 當潔凈空氣作為“罐頭”出售時,駕著寶馬車的富裕還是真正的富裕嗎?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然而,當我們面臨魚和熊掌的選擇時,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生態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擦亮綠色名片,促進維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維西縣人民政府縣長余春橋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