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報人趙超構曾經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作為新聞版面的支撐與補充,副刊在報紙宣傳中如何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和達到留客的效果,是很多新聞人所研究和致力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黨報副刊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特”字優先,發揮黨報優勢,體現群眾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牌;彰顯思想、新聞、藝術性,做好結合文章;強調原創性,積極為造就名家名篇服務。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為打造出一張與時俱進的多民族地區現代報紙副刊作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 發揮黨報優勢,體現群眾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要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作為黨、政府、人民的喉舌,迪慶日報副刊堅持黨報副刊的黨性原則,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在辦報實踐中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從約稿、選稿到采編,將“走轉改”落到實處,切實改進文風,真實記錄群眾的生動實踐,講群眾愛聽的話,選群眾記得住的事,深入發現蘊藏在群眾深處的平凡與偉大,真正實現黨報副刊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目的。采編人員堅持“三貼近”,用群眾的生動實踐,用群眾鮮明活潑的語言,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群眾關心的事。 根據報紙副刊發展需要,于去年創辦了即符合黨性屬性,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百姓故事”欄目,讓廣大讀者也有機會在報紙版面上講述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傾訴自己的“人生百味”。 “老百姓寫、寫老百姓、老百姓讀”的欄目定位,降低了讀者和作者進入的門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讀者面和作者面。“百姓故事”對稿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表述的是“心事”、“往事”、“家事”、“趣事”、“樂事”,只要能感悟人生、啟迪智慧的,都可以發表。《能人朱福娣》、《我的父親母親》、《坐車曾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等故事都為作者所見所聞,真情流露,讀者感同身受,引起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宣傳解讀迪慶州委、州政府“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和諧安州”的發展戰略、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教育活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針、地方性民族經濟發展政策法規等。通過新聞報道、專題評論、特別報道、深度報道等形式,做好地方經濟政策的詮釋和群眾觀點引導。采取有效措施,把版面更多地投向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活動。在推動經濟建設、履行社會責任、支持民生工程等主題上加大宣傳力度。在注重通過黨報副刊達到政策傳播目的同時,做好與廣大干部群眾的溝通互動,及時調整報道手段和報道內容,切實傳遞給讀者他們想要詳細了解的東西。切實反映基層人民群眾心聲,反映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做好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比如,迪慶日報周末堅持在一版上開辦了“周末話題”以及在四版不定期開辦“一家言”,讓讀者反映身邊需要黨委政府關心的小事和熱點,一些帶有普遍群眾意志的來稿刊登后,相關職能部門做到了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辦理;與州委宣傳部、迪慶州文明辦聯合開展《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身邊的道德故事》大型有獎征文活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州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 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牌 只有突出地方性,副刊才能辦出自己的風格。迪慶日報副刊立足于迪慶豐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立足于藏族、漢族、納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創造的以藏族文化為主的絢爛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以先進的文化激勵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迪慶地處滇藏茶馬古道要沖及藏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區域,千百年來各民族相互交融、團結友愛,共同繁榮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有區域共性的多樣民族文化,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民居建筑等。迪慶的各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和民族歌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維西保和鎮所獨有的大詞戲,藏族尼西情舞、鍋莊舞、熱巴舞、弦子舞,傈僳族“阿尺木括”,納西族“阿卡巴拉”等異彩繽紛。迪慶不同民族,同族異地的民族服飾多達100多種,可謂絢麗繽紛。藏族的制陶、紡織、木器和金銀器加工,納西族的東巴造紙等傳統手工藝巧奪天工,各民族民居建筑樣式多樣,裝飾工藝精湛,囊括了除傣樓外所有的云南民居建筑樣式。迪慶還是一個信教地區,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多宗教并存,和諧相處。這些都為迪慶建設香格里拉世界級文化勝地和辦好民族地方的文藝副刊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動力。創刊以來,迪慶日報副刊積極配合州委、政府的各項文化創建活動,采編人員積極撰稿、組稿,刊登了一大批諸如描寫藏族農民業余演出隊赴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演出的《舞出國門的奔子欄鍋莊》系列報道,跟蹤報道大型民族歌舞《走進香格里拉》福建、上海、河南、吉林等省市區巡回演出300余場、《維西洞經古樂》和維西傈僳族舞蹈作品《阿尺木刮》赴京演出等動態民族文化建設成效。同時,還通過周末版特別報道競賽的形式,發動編輯記者深入基層采寫了一批反應迪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孫諾七林和他的“洋學生”》、《雪山下的雕刻藝人》等優秀稿件,其中不少稿件獲得了省級以上的新聞獎。此外,迪慶日報還拿出每周一版的固定版面《民族文化》大量刊登《從香格里拉組合看迪慶民間歌舞》、《鹽井:產鹽的峽谷》、《圣地東巴文化事業的堅強后盾》、《大詞戲方言文化元素芻議》、《白地東巴紙的保護與傳承》、《我與大藏經《甘珠爾》之緣》、《迪慶典型傳統民族歌舞簡述》、《守護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思考》、《走基層接地氣共謀藏族文學發展》、《藏族火塘文化》等有關迪慶民風民俗以及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傳播和弘揚本土優秀民族文化,這對于豐富和拓展版面資源,提升報紙的文化品質,緩解迪慶本土文化被外來文化同化、異化乃至淡化,防止和避免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在開放和發展的過程中遺失和異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認可。 彰顯思想、新聞、藝術性,做好結合出特色 黨報副刊的成功經驗提醒我們:越是關注社會生活,越是富有感情,就越受讀者歡迎。越是現實感強的作品,讀者越容易從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藝術的魅力。由此看來,只有實現思想性、新聞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黨報副刊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通過策劃,迪慶日報副刊刊登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各族人民大團結好的主流文章,為廣大僧侶和藏族群眾明辨是非,站穩立場,自覺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和藏區穩定營造了正面、強勢的輿論氛圍,在全國其他藏區相繼發生不穩定事件的情況下,迪慶藏區確保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始終保持了穩定、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迪慶日報副刊在反滲透、反分裂的宣傳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正面宣傳與教育方式也受到讀者的歡迎。 2008年拉薩發生“3·14”打砸搶事件以來,迪慶日報副刊通過約稿,刊登了本土作家撰寫的長篇歷史小說《臘都的足跡》。《臘都的足跡》一書由迪慶本土作者和強、祁繼光共同編著,意為“趕馬人的生涯”,是一部記述迪慶著名愛國僑領馬鑄材先生壯麗人生的傳記文學。講述主人公馬鑄材出身于貧苦的藏族家庭,但他以不甘清貧、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從經營滇茶起家,克服艱難險阻,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佼佼者和香格里拉縣第一個跨國經商的華僑,為增進藏漢民族團結和中印人民友誼作出突出貢獻的事跡。 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迪慶的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展望美好的未來,切身體會建州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云南藏區40多萬各族群眾盼望安定團結、加快經濟建設的心聲。在慶祝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和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之際,迪慶日報副刊以編者按的形式隆重推出了本土作者魯堆·格桑的近3萬字的敘事長詩《金沙江水流不盡》,作品由序詩、農奴血淚、翻身戰歌、尾聲構成。近3萬字的長詩采用了藏族民族民間藝術特有的賦、比、興手法,穿插了大量的民歌、諺語和典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厚重的歷史氛圍。該作品最大的成就還是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長詩通過世代為農奴的培楚、初姆家庭的悲歡離合,特別是他們女兒央宗的成長經歷,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舊社會農奴受盡欺壓,苦難比金沙江水還長,只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讓農奴翻身當家作主人。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在黨的民族團結、繁榮進步政策的扶持下,云南藏區才能在和諧穩定的環境中走上又好又快發展的小康之路。 關注當前重大事件,做到對當代新聞時事的補充,對近期輿論熱點予以引導。2013年,迪慶發生“8·28”,“8·31”地震,迪慶日報副刊特組“防震減災小知識”、 “地震文藝作品專刊”,在第一時間編發了旨在謳歌赴災區救災勇士、表達災區無情人有情的專欄文章;獨克宗古城發生“1·11”火災期間,陸續約稿刊登了州內外作者《別了,獨克宗》、《我的古城,我的獨克宗》、《獨克宗古城 永遠的家園》等文章,發的文章雖然是文學性的,但基本都是以寫實為主,弘揚了主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鼓舞人們發揚抗災精神,成為新聞之外有益的補充,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云南魯甸發生地震時,迪慶日報特向文化名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雷平陽約來稿件《讓我們哀悼吧》,雷平陽以對故鄉大地深沉的愛,寫下了哭歌般的《讓我們哀悼吧》,讀來催人淚下,并對人們了解災區、關注災情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特色發展,造就名家名篇 副刊不僅要好看,更要耐看;不僅要養眼,更要養心,要關注、滋潤人的靈魂。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社會的良知,這是副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打造“精神高地”的法寶。 在這個物欲橫流、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為發揮優秀文藝作品啟迪思想、溫潤心靈的功能,迪慶日報副刊始終保持著文藝副刊的文學精神,繼承了“五·四”時期進步副刊報刊的特色,每周拿出固定的3個版面發表大量新詩、散文、短篇小說等文藝作品,注重知識性,哲學、科學、文學、書法、美術等各類稿件兼收并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短小生動,給讀者以精神享受。 一、大力培養本土作者。副刊稿源主要靠約稿,副刊要與時俱進,一個好的作者隊伍是副刊成功的主要因素和有力保證,這也是副刊最好的廣告和招牌。培養本土作者是辦好地方報紙副刊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培養隊伍、聯系作者、貼近生活、爭取讀者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近年來,迪慶日報副刊與迪慶州作家協會聯手通聯,組織交流、采風活動,積極引導、培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本土作者,在每周的“情感在線”、“崗拉梅朵”、“副刊”上選登本土作者作品。對于活躍當地文壇、吸引本地讀者對當地文學創作隊伍的關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2年9月19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頒獎典禮上,迪慶州詩人李貴明的詩集《我的滇西》在全國235部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駿馬獎,突破我州歷史獲得的文學創作最高記錄。 李貴明的詩集《我的滇西》收錄的一百多首作者近十年來創作的詩歌,如組詩《我的滇西》、《香格里拉》、《同樂山寨》、《給薩羅》、《我叫益西都吉》等作品都在迪慶日報副刊發表過。詩歌里飛翔、穿行著諸多香格里拉大地盛產的物象:雪山、草原、云朵、河流、馬匹、羊群、美酒、歌謠、月亮、姐姐、卡瓦格博……在詩歌中,它們在不同的樂章里,在各自的位置上發出和諧、和美之音。這么多豐富迷人的客觀物象,在經過詩人——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融入了創作主體的主觀情意之后,成為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成為李貴明詩歌的基本藝術符號。該書還獲得2012年云南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精品獎、云南文藝創作基金一等獎等獎項。 借助越來越發達的通訊,于2010年建立了迪慶日報副刊作者QQ群,于去年建立了迪慶日報副刊作者微信群,大大方便了編輯與作者的交流、通聯與約稿。如今,迪慶日報副刊建立起了一個較大的作者群,老作者文筆老到、思想深刻,青年骨干作者文采飛揚、風格各異,新作者不斷涌現,形成了階梯型創作隊伍,支撐起了一片生機盎然的副刊園地。 二、積極向省內外名家約稿,定期或不定期刊登名家文章,以統領版面的格調和品位。擁有一支穩固的名家作者隊伍,報紙副刊才會好文迭出,質量才能相對穩定。作為一種面向大眾的具有公信力的媒體,黨報副刊不可避免地成為最有力的宣傳渠道。甚至在各類新興媒體當道的今天,黨報副刊依然有著公信力強、權威性高等優勢。這就為報紙副刊對社會的文化影響起到帶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建設和諧社會、陶冶人們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傳遞文化傳統、甚至本土作者的成長、作品的傳播等方面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以迪慶日報副刊為例,在積極培養本土作者的同時,積極向省內外文化名家于堅、雷平陽、次仁羅布、雷杰龍等約稿,在版面上刊登了《滇池邊上》、《皇帝的新裝》《讓我們哀悼吧》、《優勢》、《大師》、《隨筆三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迪慶日報文藝副刊做到了雅俗共賞,打造了既有名貴牡丹,也有無名小草的副刊文藝百花園。走“特”字路線,還使副刊編輯得到了鍛煉,主動策劃、組織協調、廣交朋友等方面的能力加強了,適應了激烈的報紙競爭。(楊翠海? 高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