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泉村“四帶四講”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見聞 8月26日上午10時,烈日炙烤著維西縣永春河畔的高泉村,烈日下,高泉村第四黨支部的黨員們正在清理垃圾。“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來,我們村建立了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和黨員公共衛生責任區制度。作為黨員要用無聲的行動帶領群眾投身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高泉村第四黨支部書記茍兆光的話表達了全體黨員的心聲。 在2013年開展的基層黨組織考評中,第四支部因落實“三會一課”等規章制度和黨員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較差而被評為后進黨支部,并公示在公開欄上,向全體村民公開整改時限和整改承諾。 “戴著后進的帽子,全體黨員臉上無光。”茍兆光說,“大家都想摘掉后進的帽子,爭當先進。村黨總支出臺‘四帶四講’制度后,組織黨員認真落實制度,對存在的問題一一加以整改,摘掉了后進帽子,支部晉位升級了,黨員形象好起來了,服務群眾的能力增強了。” 誠如茍兆光所言,為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高泉村開展了以“帶頭學習講政治,帶頭守法講紀律,帶頭致富講發展,帶領群眾致富講境界”為主要內容的“四帶四講”活動,增強黨員服務群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把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著力點放在黨員隊伍建設上,以‘四帶四講’活動為載體持之以恒抓黨員思想建設、作風建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要我服務為我要服務。”高泉村黨總支書記陳耀華如是說。 按照“四帶四講”制度,高泉村各黨支部和全體黨員都制定了服務群眾承諾書,并公諸于眾。行為自覺來自思想認識的提高,思想認識的提高源于持之以恒的學習。記者在《高泉村黨員學習情況公示欄》上看到,今年3月以來,高泉村組織全體共產黨員開展了“三個一”活動,即看一部電影——《焦裕祿》;讀一篇文章——《中共中央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開展一次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集中宣講。 學習理論內化于心,服務群眾外化于行。高泉村黨員用模范行為詮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在維西縣善行義舉“四德榜”上,書寫著高泉村委會副主任、共產黨員蔡軍同志的的這樣一段文字:蔡軍家離高泉村委會所在地5公里,為準時上班,他每天清晨7點鐘出發步行到村委會上班,下班后又步行回家。每天步行十公里,無論嚴冬酷暑,雨雪晴天,群眾的需要就是最高的命令,26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無怨無悔。他用樸實無華的情操,勤勤懇懇的態度,始終如一的精神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香樟箐村民小組退伍軍人李正明今年62歲,是一名“五保戶。”“這些年來,我沒有勞動能力,村里的共產黨員把我當成親人,砍柴、擔水、種地全靠共產黨員。我生病了,只要給支部書記打一個電話,黨員們就及時趕到送我上醫院。”李正明說。除了李正明外,高泉村第一支部共產黨員還長年照顧著2位孤寡老人。 周永貴是倉巴席村民小組農民,一人一戶,長期生病,無法勞動。“如果沒有第二支部黨員幫忙,我的地就撂荒了,從去年起,第二支部黨員幫我種地、收莊稼,還為我砍柴。太感謝村里的黨員了!”周永貴感動地說。 “我們村的黨員個個都是好樣的,他們丟下自己的農活為群眾清理溝渠,實在感人。”倉巴席村民蜂燦新說。倉巴席村民小組的灌溉渠長6公里多,每年春耕大忙季節,灌溉渠都出現堵塞,影響群眾春耕生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泉村第一支部倉巴席黨小組黨員在春耕季節每天派出2名黨員輪流清理溝渠,保證春耕用水。(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