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迪慶雪域高原,一棟棟藏式風格的民居散布在江河畔、城鎮里,這些嶄新的房子與昔日低矮、寒冷、潮濕的“蝸居”形成鮮明對比。住在新房里的各族群眾思想變活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人人心情舒暢,家家溫暖如春,戶戶充滿陽光。 2008年,迪慶州被列入國家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項目實施范圍。迪慶州以此為契機,開展了移民、游牧民定居、農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城市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安居等工程,目前,6萬各族群眾從“憂居”走向了“宜居”。 走進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聯合村委會達拉村民小組,清潔優美的新村莊讓人眼前一亮,一排排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平坦的水泥路和清澈的自來水通向各家各戶。達拉村民小組有55戶280余人,由于居住地地勢較低,每年一到雨季,整個村莊就變成了“澤國”,深受水患之苦的村民前年搬到了移民新村。80多歲的村民央宗見證了村莊的變遷,她說:“如今出門就是寬敞的路,房子又大又漂亮,自來水還通到了家里邊。” “我家原來居住的房子沒有現在的寬大敞亮,家中的雕刻也沒有現在的好。”村民魯茸玉單說,現在蓋起了牛廄、人畜分居后,整棟房子都變得干干凈凈的,也聞不到臭味。 近年來,迪慶州針對山高谷深、人口居住分散、扶貧工作點多面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的實際,結合“生態立州”的實施,大力開展“人下山、樹上山”工作,扎實推進生態移民綜合扶貧開發。去年,投入扶貧資金3億元,完成了580余戶2600多人的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了1100戶貧困戶安居工程。 不少和達拉村民小組一樣的群眾,嘗到了地變肥、路變暢、村變美、人變富、山變綠、水變清的甜頭后,環境意識、綠色消費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高。州扶貧辦主任和永忠表示:“以往多是收效甚微的‘輸血式’扶貧,后來我們在多年扶貧過程中總結經驗,將貧困群眾搬出原住址,既可實現貧困農戶搬遷致富,從根本上挖掉‘窮根’,又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通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迪慶州已基本形成了“廉租保低、公租解困、農村改危、抗震安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體系。據了解,去年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房6900多套,公共租賃住房1000多套,城市棚戶區改造1900多戶,新增租賃補貼550戶,保障人群約3.5萬人;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8900多戶,受益群眾超過11萬人。今年,我州農村抗震安居工程及危房改造任務4500戶,每戶補助1.125萬元;到7月底,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3000多套,已超出計劃數5個百分點。 (云南日報記者 尤祥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