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上海市寶山區對口幫扶維西縣10周年之際 今年春節,維西縣康普鄉康普村甲馬洛村民小組文藝表演隊以上海寶山區幫助建設飲水工程為素材,用瓦器器的藝術形式向觀眾獻上了一個自編自演歌舞精彩節目,歌中唱道:“我們相距千里,但我們卻近在咫尺;我們不是親人,但我們勝似親人……” 相隔千里卻近在咫尺,不同民族向著同一夢想,心手相連走向未來。這就是滬滇對口幫扶凝結起來的“上海情·維西夢”。 圓了安居夢 當汽車行駛到在香維二級公路塔城鎮川達村迪夏段時,一個彌漫著現代氣息的新農村映入眼簾:一幢幢小洋樓鱗次櫛比,樓頂上,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村子中間的道路兩旁是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門前的花臺上花團錦簇。 “想不到我兒時能住平頂房的夢想如今成了現實;想不到我們這么快就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想不到離我們千里之遙的上海市人民就像親兄弟般幫助我們戰勝困難,過上安逸的生活。”快人快語的傈僳族女青年蜂志芬一下子說出了三個想不到。 蜂志芬家今年春節前搬進迪夏移民點新居,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蜂志芬的婚禮選擇在搬進新居的第三天舉行。與過去相比,蜂志芬家不僅居住條件改善了,而且,像城里人一樣看上了數字電視,廚房里全是“帶電”的用具,電飯煲、電磁爐、微波爐一應俱全。 吃水不忘挖井人,從杈杈房搬進小洋樓的迪夏群眾打心底感謝上海市寶山區的親切關懷。 迪夏村民小組群眾原居住于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帶,加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該村民小組出現“年年扶貧年年貧”的現象。一句話,就地開發扶貧既不能使該村民小組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更不能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朝著實現脫貧致富與生態建設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上海市寶山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維西縣扶貧干部的艱苦奮斗,建成了迪夏生態移民點,讓迪夏群眾過上了新的生活。 同樣的喜悅溢滿后箐群眾的心頭。上海市寶山區援建的葉枝鎮葉枝村后箐生態移民點就要竣工了,即將住進小洋樓的65戶傈僳族群眾無不感到歡欣鼓舞。 清泉潤心田 幫助貧困山區群眾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的夢想,是上海市寶山區努力目標—— 康普鄉甲馬洛村民小組是一個山高坡陡,經濟文化落后的傈僳族山寨。過去,群眾過著背水吃的日子,一家人每天用于背水的勞動力在兩個以上。像城里人一樣用上自來水是甲馬洛群眾一直以來的夢想。“在上海市寶山區的幫助下,我們村結束了背水喝的歷史,打開水龍頭,清幽幽的山泉水流進家家戶戶,現在太安逸了。”村民余光輝的話表達出甲馬洛群眾的心聲。 上海市寶山區對口幫扶的步履堅實地留在傈家山寨,幸福的笑容寫在各族群眾的臉上。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間,上海市寶山區投入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328萬,改善了幫扶貧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摘掉貧困帽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了脫貧產業 培育特色產業,讓貧困山區群眾持續增加收入,是上海市寶山區始終不渝的追求—— 水通了,路通了,電通了,還要考慮產業培育。上海市寶山區在幫扶工作中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心貼近困難群眾,腳步走進貧困山村,精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精準規劃和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精準驗收產業發展項目。 “去年,我們家在上海寶山區產業扶持資金的幫助下,種植了3畝川烏,收入6100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400多元。今年,我們家川烏種植面積達到4畝,收入將進一步增加。”哈達村民小組的和翠蓮說,“再這樣干上兩年,我們家就脫掉貧困帽子了。” 誠如斯言,上海市寶山區瞄準靶子,按戶施策,把產業扶貧項目精準到戶,實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業”,促進貧困群眾收入持續增加。 據統計,10年來,上海市寶山區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133萬,幫助貧困村建設中藥材、核桃、養蜂、山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 扶貧先扶智 維西廣大貧困山區的貧困除了受制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外,更受制于廣大貧困群眾的觀念和科技文化素質。上海市寶山區在幫扶工作中把“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的理念貫穿于整過扶貧攻堅過程,加大智力扶貧力度,為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在談到上海市寶山區的智力扶貧時,傈家山寨無公害蔬菜種植戶付云強感受頗深:“前年,上海市寶山區的農技專家來到我家的蔬菜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科學施肥、除蟲,解決了長期困擾我的技術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益,增加了收入。” “在上海兩個周的學習,視野寬闊了,致富的本領增強了,受益匪淺。”這是參加2014年上海市寶山區組織的第二批人力資源培訓班全體學員的心聲。 2014年5月,維西縣30名農業產業帶頭人參加了由上海市寶山區合作交流辦和寶山區委黨校聯合舉辦的為期半個月的培訓班。培訓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把理論講授和現場教學相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學了管用,尤為重要的是學員親眼目睹了發達地區的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后,找到了差距,產生了強烈的“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這一年,維西縣選送了兩批次產業帶頭人赴上海培訓。 上海專家走進維西傳經送寶,科技星火照耀傈家山寨。“聽了上海專家的講座,長期困擾我的技術難題解決了,致富的本領增強了。”維西縣永春鄉永春村致富能手霜樹櫻在談到學習體會時如是說。 2014年9月20日,維西縣部分農村致富帶頭人及涉農部門技術骨干培訓班開班,來自上海市寶山區的郝春燕等3名專家為70名學員作了題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現代設施蔬菜的發展及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的專題講座。為了使教學貼近維西實際和學員實際,上海專家剛剛抵達維西,便深入到傈家山寨保和鎮龍爪箐現代農業蔬菜基地調查研究,掌握維西縣農業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上海專家認真撰寫教案,力求讓學員愿聽、愛聽、聽了管用。這次培訓是上海市寶山區對口幫扶維西縣的合作項目之一。 資金來了,項目來了,更重要的是干部來了,貧困山村的人力資源庫慢慢建立起來。10年來,上海市寶山區專家的腳步踏遍維西山山水水。10年來,上海市寶山區投入人力資源培訓資金292萬元,共培訓3800多人次。 緩解就醫就學難 上海市寶山區時時刻刻關心著維西貧困山村孩子的成長—— 去年7月11日,上海市寶山區給維西縣民族小學捐贈體育器材。“我們學校能夠發展到今天離不開上海市寶山區的大力支持。”維西縣民族小學校長趙東波在捐贈儀式上說,“我代表民族小學全體師生衷心感謝上海市寶山區給予我們的親切關懷。” 10年來,上海市寶山區情系維西教育,關注下一代的成長,派出骨干教師到維西支教,把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留在維西,提供機會讓維西骨干教師到上海“取經”;投入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捐款捐物救助貧困學生。 據統計,2004年至2014年,上海市寶山區投入資金840萬元,扶持維西縣教育事業發展。 上海市寶山區始終惦記著維西群眾的就醫難問題—— 今年5月23日,上海市援滇醫療隊在維西縣巴迪鄉義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當天,專家組為巴迪鄉各族群眾義診1000多人次,發放價值10多萬元的藥品。據上海專家組負責人介紹,通過義診,發現當地群眾因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診斷,亂用藥品的情況比較突出,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縣鄉兩級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這是上海寶山區衛生扶貧的一個縮影。每年,上海市寶山區都制定幫扶維西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劃,每年都派出衛生專家開展義診活動、舉辦培訓班、手把手傳授醫術,提高維西縣衛生工作者的素質。10年來,上海市寶山區投入醫療衛生資金392萬元,極大地改善了維西縣醫療衛生機構的條件,為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作出積極貢獻。 抓鐵留痕作風硬 扶貧攻堅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啃掉這塊硬骨頭需要過得硬的作風。 滬滇對口幫扶績效考評工作小組對維西縣2014年滬滇對口幫扶項目進行了抽評:維西縣對口幫扶項目得分為98分。 取得這一良好成績靠的是上海寶山區干部抓鐵留痕的硬作風。正是靠著這種的作風,上海市寶山區援建的項目達到:建設一項長期發揮作用一項的目標要求。 腳上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群眾。“我最佩服上海干部做事情的那種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一個項目從選點規劃到檢查驗收都要親力親為,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從事扶貧工作20多年的塔城鎮扶貧干事張俊春深有感觸地說,“上海干部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崇山峻嶺中的康普鄉甲馬洛村民小組傈僳族農民余志華說:“為了建設我們村的飲水工程,上海寶山區的干部四次來到我們村,步行6公里多查看水源,踏勘搞規劃,建設過程中實地檢查工程質量,建成后認真驗收。” 10年來,上海寶山區幫扶維西實施了178個項目,直接受益群眾3.8萬人。 “真心實意扶貧,實實在在幫扶,踏踏實實干事,俯下身子為民。”這就是上海幫扶干部鐫刻在維西縣各族群眾心中的形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拔掉窮根,需久久為功。到目前,維西尚有5.7萬人絕對貧困人口,占全縣農村人口的40%左右,扶貧進入攻堅拔寨期,扶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 “國際大都市上海和祖國大西南邊遠貧困的維西縣同飲一江水,共筑小康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上海寶山區的幫助下,維西縣各族人民一定能夠實現與全國全省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維西縣扶貧辦主任張宗仁的話表達出維西縣各族群眾的心聲。 “上海情·維西夢”,同一個夢想把上海市寶山區和維西縣各族群眾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心手相連的上海市寶山區與維西縣各族群眾一定能打贏扶貧攻堅戰!(楊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