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成立30年農業發展綜述 “農,天下之大本也。”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成立30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資金注農、科技興農、設施促農、特色立農、移民調農、基地強農、園區帶農、市場活農”的思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落實惠農強農政策措施,狠抓科技增糧措施推廣,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譜寫了一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經過30年的努力,維西縣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穩中有升,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收入顯著增加,是建國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農業產值從1985年的1281萬元(不變價),增加到2014年的40683萬元(現價),增加39402萬元,增長30.76倍,年均增幅達102.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16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06元,增加5639元,增長33.8倍。 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30年來,通過實施高穩產農田建設項目、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等農田建設項目,全縣累計建成了3.75萬畝高穩產農田地,建成田間溝渠36.53千米,完成耕地客土改良2.35萬畝,設施農業從無到有,到2014年全縣共建成各類塑料大棚共1750畝。 及時足額兌現惠農強農補貼。2004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后,切實開展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強農補貼資金,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2014年,累計發放各種惠農強農補貼資金4502萬元,實施了以玉米、青稞、水稻、油菜為代表的種植業保險,2014年種植業保險面積達19.37萬畝,幫助廣大農戶規避自然災害風險,增強抗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 強化科技增糧措施推廣,確保糧食安全。30年來,通過加大農作物良種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測土配方施肥、高產創建、農作物間套種、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綠色綜合防控等科技增糧措施推廣應用。2014年,農作物總播面積50.49萬畝,其中,糧豆作物播種面積36.63萬畝;糧豆總產量76914噸,農民人均有糧522公斤,實現了糧食總播面積不滑坡,糧豆總產穩中有升的新局面。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14年,豆類種植面積達5.97萬畝,以當歸、秦艽、木香為代表的高山藥材種植面積達6.7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4.07萬畝,油菜種植面積1.6萬畝,初步形成沿江以稻谷、玉米為主,山區以白蕓豆、藥材和馬鈴薯為主,城郊以特色四時蔬菜為主的產業格局。 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到2014年末全縣已培育形成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企業34個,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帶動農戶18509戶,戶均增收3303元,4家龍頭企業與超市簽訂了直供合同,實現了農民、超市、消費者三方共贏;累計創辦經濟組織146個,經營面積4.3萬畝,成員5548戶,輻射帶動農戶8322戶,實現農戶戶均增收347元。 維西農業發展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戰略部署,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張燦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