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外轉環線示意圖。 沿途不僅有眾多的生活垃圾,還有數量可觀的衣物垃圾。 如果有一架飛機圍繞梅里雪山外轉環線巡視一圈,除了看見摩肩接踵的香客和游客組成的人流蜿蜒前行,必定還有由現代工業的產物——不可降解的瓶裝水、塑料包裝物所組成的污染環,從海拔1000多米的河谷地帶到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埡口,這些在陽光下散發著光亮的現代垃圾所圍成的環帶,日積月累,經年累月不斷增長,最終超過環境載荷,成為一道生態難題。 10月15日至26日,在德欽縣委、縣政府和西藏毗鄰縣的高度重視和配合下,州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組織開展梅里雪山外轉環線垃圾清理行動,耗資近百萬,出動400多人,200多匹騾馬參與,在歷時12天的梅里雪山清潔行動中,共清理存留垃圾150噸,放置鋼絲編織垃圾筐300個、安放環保提示牌300處(此前在德欽境內外轉線上放置鋼絲編織垃圾筐500個、安放環保提示片500余個),張貼環保宣傳畫100張,清理存留垃圾150噸。即便如此,外轉環線上尚未清理的垃圾保守估計也有600噸左右。清潔隊沿傳統的外轉環線,拾揀清理香客、游客遺留的生活垃圾,就連如今香客很少涉足的德欽縣阿東主拉段也未遺漏。清潔隊所到之處既當垃圾清理隊又當環保宣講員,沿途清理垃圾,張貼環保提示、宣傳畫,在西藏自治區察隅縣阿丙村、格布村和左貢縣碧土鄉來得村和德欽縣阿東村,與村民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聯誼會,既增進友誼又宣講環境保護知識,把梅里雪山的環境保護工作做到省外,獲得了周邊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極大好評。在管理局的帶動下,察隅縣阿丙村、格布村和碧土縣來得村村民和清理隊員一同在各自的轄區內清理生活垃圾,并把管理局帶來的300多個鋼絲編織垃圾筐分路段安放在了各自轄區內的外轉環線內,使這些路段第一次有了垃圾筐,村民以后將不定時清理處理存留的垃圾。德欽縣佛山鄉政府、升平鎮政府也組織機關干部和村民在各自轄區路段清理垃圾。此外,州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在西藏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阿丙村與該縣座談,就外轉環線上的垃圾清理和控制措施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這只是該局組織的7次外轉環線垃圾清理中的一次,當然,此次規模最大,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最多,清理、宣傳的效果也最好。但這對于持續增長的外轉香客、游客所帶來的與日俱增的生活垃圾量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存量可消,但增量難控。 梅里雪山外轉環線的垃圾問題,為何會持續成為一個熱度不減的話題與難題?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梅里雪山外轉環線途經西藏、云南兩省區,迪慶州德欽縣是始發地(當然也有苯教徒逆時針外轉的),之后進入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地界,再到昌都地區左貢縣碧土鄉,翻越兩省區交界的海拔近5000米的說拉埡口進入德欽地界,如此一圈才告結束。期間,要翻越無數的大山深谷、密林深澗,有時整整一天都要行走在荒無人煙的無人區,如今隨著外轉香客游客的井噴,每隔半天的行程都會有一些經營戶開設的小食宿店和小賣部,條件簡陋但對于跋山涉水的徒步者來說無異于荒漠綠洲。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進貨成本更高,但售價卻比雨崩內轉線上的小賣部低。綿延250多公里的環線上60多家小食宿店和小賣部既是不可或缺的補給站、休息點,也是生活垃圾污染的源頭。外轉環線各地區環境保護意識、措施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大梅里雪山區域環境保護協調機制,沒有垃圾存放、處置設施,更沒有專門人手去清理,導致垃圾存量難清,增量難控,進而釀成環境大問題。 ? 林芝市委書記趙世軍、林芝市副市長兼察隅縣委書記扎西平措等接見州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負責人,并就外轉環線上的垃圾管控和基礎設施建設達成初步共識。 西藏察隅縣阿丙村義務清理垃圾的村民與清潔隊員在云南、西藏兩省區交界處海拔4400多米的多克拉埡口會合。 義務清理難抵垃圾增量 阿青布是德欽縣云嶺鄉查里桶村村民,由于該村查里頂附近的直信桶廟是傳說中取轉山鑰匙的地方,香客們都會把他們村作為外轉始發的第一站,從小就看著來自五省藏區的信教群眾熙熙攘攘朝拜梅里雪山,長大后,自己也虔誠外轉梅里雪山。到如今,他已經外轉113趟了,從他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外轉環線是如何人氣爆棚,同時也垃圾成災的,“垃圾污染的情況,從2003年以后就開始變得突出,以前沒有快餐食品、白色污染,一個十多人的隊伍就是兩口鍋,十來個碗,三石一頂鍋,人走灶熄,基本沒有不能降解的垃圾遺留”。2003年正是前一輪梅里雪山“本命年”藏歷水羊年,信教群眾相信在卡瓦格博“本命年”外轉,可成就比平時多得多的功德。到了2005年,“有的宿營地垃圾多到根本沒地方支帳篷。”阿青布說。蜂擁的人潮中不僅僅只是香客,還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朝圣路上山高坡陡,杳無人煙的艱險道路上的徒步行進所消耗的能量、水分更是倍增,記者曾做過一次統計,徒步行進最低每天消耗4瓶礦泉水,一個人外轉按最快的7天計,一個香客游客就產生28瓶廢棄礦泉水瓶,這還不算途中餐飲、住宿所產生的垃圾。而在10月14日當天,查里桶檢查站中登記的外轉香客、游客就達上千人,此外,還有與其相差無幾的逆轉苯教信眾,如此龐大的人群,每日所產生垃圾就是一個巨大的體量,而沿線基本都是荒無人煙的高山深谷,垃圾隨意丟棄現象嚴重,越到高海拔、生態植被脆弱地段這一現象也越發突出,垃圾漫山遍野,清理難度極大,治理成本奇高。僅靠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組織清理環線上的垃圾不僅人力、財力難以為繼,也缺乏法理、體制上的支持和操作性。 部分清潔隊員合影。 清潔隊行程250公里,清理垃圾150噸。 區域協作聯動勢在必行 迪慶境內的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曾7次組織人手清理外轉環線的垃圾,也只解決了垃圾存量的問題,龐大的增量早已使環境不堪重負,外轉秘境生態岌岌可危。西藏境內由于尚未開發梅里雪山的旅游,導致無部門、無經費、無人員清理香客、游客在環線無人區內遺留的垃圾,頂多也是村民義務清理,沒有分毫的經費保障。左貢縣碧土鄉來得村委會主任定主坦言,該鄉由于沒有旅游開發,垃圾問題很少人過問,而今年僅從來得村翻越說拉埡口的迪慶籍香客就達到了30多萬人次(周邊藏區香客大多從碧土鄉入藏回鄉)。垃圾問題成為困擾該村的一個難題。每日數以幾千計的香客、游客所帶來的消費對于沿線的村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脫貧致富發展的良機,在察隅縣阿丙村家家戶戶辦客棧、小吃店,屋舍氣派,家電齊全,村容整潔,越來越多的村民正從外轉中受益增收。 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安全賬,沿線摩托車載客經營問題更是無規無序,但對于耗盡體力的香客、游客來說卻是一大福音。對此,州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局長白瑪康主建議在德欽境內的查里桶檢查站設立針對進入外轉環線的游客保險點,保障游客必要的生命財產安全。 據記者統計,外轉環線上遺留的垃圾70%以上為飲料、瓶裝水瓶,均為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禁白”勢在必行,云南、西藏兩省區立法外轉環線“禁白”,通過建立區域協調聯動“禁白”機制,依托各自的外轉入境檢查站查驗宣講“禁白”措施,同時,推出設計美觀、攜帶方便而又具有紀念意義的牛皮、帆布水袋以供替代。沿途經營戶售出的瓶裝水實現就地灌裝,空瓶由各經營戶負責處理,再輔以專人分段負責清理生活垃圾,如此外轉環線的生活垃圾將極大減少。州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建議,將沿線客棧經營納入規范管理,嚴格限制濫采亂伐,減少薪炭林消耗。對沿途小賣部售出的商品環保指標做出嚴格的限制,教育引導經營者出售環境壓力小的商品。同時在集中懸掛經幡點樹立懸掛支架等,有效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針對無人區接連發生的幾起香客、游客失蹤事件,該局建議加大沿途的通信覆蓋力度和完善行路標識標牌,確保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地處三江并流腹地、大香格里拉核心區的外轉環線對于云南、西藏兩省區的地方政府、村民以及每年近百萬計的香客、游客而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人間最殊勝的凈土”,大梅里雪山景區的各州市同氣連枝、山水相連、人文相近,唯有云南、西藏兩省區毗鄰地區真正作為命運共同體,利益攸關方,切實盡快把解決外轉環線生活垃圾以及安全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形成一致、有效的長遠機制,外轉環線的生態人文環境才能得到改觀,香客、游客才會越來越多,沿線村民也才能實現長遠受益。(香格里拉網記者 安永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