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珍,1993年7月畢業于迪慶州民族師范學校,同年9月分配到香格里拉縣小中甸中心完小任教,1996年9月調入建塘鎮建塘小學任教至今,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22載教學生涯中,她始終銘記校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激勵自己兢兢業業、努力工作。 工作初期,不懂藏語的她與學生溝通存在較大困難,為解決這一難題,她與學生做游戲,相互學習漢語和藏語。經過一學年的辛苦付出,在當年統考中,她所帶班級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然而誰曾想學生升入五年級后,開學的第一天,班上卻有好幾名學生沒按時返校。當時,當地群眾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早婚現象突出,很多孩子就是被家長留在家里準備結婚生子的。為了能讓孩子重返學校,她挨家挨戶動員孩子返校,很多家長被感動,準許孩子返校讀書。 1996年9月,香格里拉縣建塘小學成立,李麗珍調入建塘小學任教。學校領導安排她擔任學前班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當時學前班一個班就有80多名學生,這些孩子年紀小,好玩好動,管理難度很大。而此時,香格里拉縣又將音樂納入了本學年的小考科目,學校領導又讓她兼任六年級四個班的音樂教學,她的周學時高達30節,工作強度很大,有時候累得連晚飯都吃不下。由于課時量過多,引起了聲帶兩側生長小結,醫生建議手術治療,但術后不能過度用嗓。為了工作,李麗珍放棄了手術治療,至今,她依然用嘶啞的嗓子努力教書育人。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李麗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展拳腳時,愛人因公殉職,丟下了她和一歲多的小孩。面對不幸,李麗珍身兼數職,獨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頑強地工作和生活。22年的教書生涯中,她沒落下一節課,也沒請過一天假。而自己孩子一個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她卻時時缺席。 李麗珍所帶的學生中有一名女孩患有癲癇病,有一次正上著課,女孩的病犯了,吐了李老師一身,當時她沒能顧上自己,立刻把學生送回家中給父母照顧。從此班里的孩子們都不和那個女生玩,她的性格也變得非常孤僻,沉默寡言,學習興趣也提不上來。為此,李老師總是刻意去關照她,隨時在課堂上表揚她。在工作之余抽時間跟她談心,鼓勵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位女孩變得越來越開朗,同學們也都愿意和她一起玩耍,而她發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任教22年來,李麗珍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為了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是刻苦鉆研,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2002年撰寫的論文《如何提高課堂效益》在全縣教育科研專題研究論文評選活動中獲三等獎,2005年制作的教學設計《四季》在首屆全縣小學教師教學評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2009年在《云南教育論文》評優競賽——首屆云南省教育教學優秀論文(教學設計)征稿活動中,她的教學設計《梅花魂》榮獲二等獎;撰寫的論文《淺談對后進生的轉化》2010年在《云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動——第七屆云南省教育工作者優秀論文征稿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她所帶的班級多次被學校評為“先進班集體”。2010年輔導學生在“中華頌”全國萬校小學生魅力作文國家級大賽中榮獲國家級輔導金獎;同年,指導學生在國家級寫作盛典——“中華小狀元”杯全國百萬小學生作文大賽中成績突出,被授予國家級指導一等獎。2008-2011學年度她連續三年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在2012年被共青團香格里拉縣委評為“優秀少先隊輔導員”;2013年被建塘鎮教委授予2009-2013年度“先進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4年被香格里拉縣教育局評為“模范班主任”;2015年被學校評為“優秀輔導員”;同年又被香格里拉縣名師工作室評為“優秀學員”。(史效軒) |